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正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加速智能產業的培育與壯大。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 2024》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經超過四千家,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和戰略性技術。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劉剛稱:“2022年之后,實際上我們發現人工智能已經由專用人工智能進入大模型為主導的通用人工智能發展階段,它對整個經濟的推動作用非常大。”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 2024》顯示,我國立足自主創新,已構建起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礎架構和操作系統、工具鏈、深度學習平臺和應用技術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體系、產業創新生態和企業聯盟,對重塑工業體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支撐效應正逐漸顯現。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劉剛稱:“人工智能一方面實現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效率提升,同時又帶來新的產業發展,最后使整個國家的制造業更加強大、質量更好、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經濟真正實現了由傳統的粗放經濟到現在的集約發展。”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增速13.9%。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