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小米 SU7 去紐北刷圈了!
就在前幾天, Carscoops ( 一個類似汽車之家的海外網站 )發了一條小米 SU7 在紐伯格林賽道刷圈的消息。
你別說,這米車一到外媒的鏡頭下面,氣質立馬就不一樣了。這尾翼,這涂裝,加上這個干翻保時捷 Taycan 的標題,還真有點當年看保時捷和特斯拉紐北大戰的感覺了。
從種種跡象可以看到,這臺 SU7 大概率就是目前還沒有上市的高性能版本。它有著固定式的尾翼,更寬的輪轂( 后輪的寬度或許是之前泄露的 315 )以及更強的性能。
最高車速,甚至直接去到了 311 km/h 。
快是真快啊。
而它用的電機,或許就是那個有著 27200rpm 最大轉速的 V8s 電機。這次紐北刷圈被拍到,應該也算的上是這臺高性能電機的第一次非正式亮相。
要說這臺電機有多厲害,只要回去看看當時 SU7 的發布會就能知道了。碩大的屏幕上啥都沒寫,就放了個巨大的轉速數據,還起了個超級電機的名號。
而這個數據,一旦量產,直接就成了國內,甚至是全球車企量產電機里的第一名。
那肯定有差友會問了,這個電機最大轉速到底有個啥用啊?
因為不只是小米,像極氪、智己這些新勢力們,在發布會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攀比起這個數據。你做到 1 萬轉,我就要做 1 萬 5 。你也做到 1 萬 5 ?那我可直接奔著 3 萬去了。
好像誰更高就更牛逼。看給我雷總激動的,做到第一以后嘴角比 AK 都難壓。
但是。。。你們好歹告訴大家到底為啥要卷啊!ヽ ( `Д´ ) ?
確實啊,相比續航、智駕這些大家關心的配置,角落里的電機轉速表面上看可能確實沒有亮眼。但它對于電車來說,幾乎就相當于變速箱之于油車,其實是個關乎車子動力輸出強弱的大事。
畢竟一提到電車,大伙的第一印象應該都是加速賊猛,但是加著加著,很容易就沒有力氣了。確實,中后段加速疲軟的確是目前絕大部份電車的通病。而這,則是由電動機的輸出特性決定的。
首先咱們需要知道一個概念啊,在大部分電車都沒有類似變速箱這種換擋機構的前提下,電機的轉速,也就是電機能轉多快,其實就代表了車輪能轉多快。
換算的公式大概是這樣:車速 = 轉速 * π * 車輪直徑 / 60 * 傳動比
除了轉速和車速以外,剩下的都是定值,所以簡單點說,轉速越高的時候,車子跑的也就越快。
可別看困了啊,跟上我的思路!
明白轉速和車速的關系之后,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張圖。這是一張電機的扭矩輸出隨轉速變化的曲線,橫坐標轉速,可以簡單理解為車速高低。縱坐標扭矩,指的其實就是車子能使出的力氣大小。
可以看到,當轉速達到一個定值之后,電機的扭矩就會嘎嘎往下掉。翻譯一下就是達到一定車速以后,車子就沒啥力氣了。加速慢,沒動力,也就是大家都在說的后段疲軟。
OK ,現在如果你是一個電驅工程師,想要解決開到一半力不從心的問題,你的方法肯定是:________。
誰說的把電機換成發動機,拖出去!
肯定要么就是把轉速拉上去,讓這個最大扭矩的輸出平臺盡可能的往右邊延伸,覆蓋到更多的車速。
要么就是和保時捷 Taycan 一樣,轉速不用太高, 16000rpm 就夠,但是得給電機配一個小型的變速箱,像發動機一樣,通過改變輸出的齒比把跑高速的動力提上去。
這也就有了廠家們在最高轉速上的瘋狂攀比。
那想過去也知道,這種能夠補全基礎短板的技術,肯定也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搞定的。
里頭需要解決的工程問題,基本就是一頂一的難。
甚至可以這么說,能在不犧牲其他性能的情況下把轉速搞上去,基本就代表了一個企業足夠牛逼。
舉個例子,當一個東西越轉越快的時候,最需要擔心的問題肯定就是離心力。根據公式
離心力 = 質量 * 角速度² * 半徑
就算轉速只增加一丟丟,離心力都是平方級別的往上漲。
而一個常規尺寸的永磁同步電機,在每分鐘 5000 轉的時候就會收到 13 萬牛大小的離心力,相當于有十幾噸的力在扯它,對轉子的強度要求真的不是一般的高。
解決辦法呢,一是用上強度超高的硅鋼片( 電機的轉子是由好多個硅鋼片疊起來組成的 ),讓轉子本身變得更硬。
電機的轉子和定子其實都是這樣一片片疊起來的
二是在轉子的周圍纏上一圈高強度的材料,就比如特斯拉和小米的方案,就是在轉子的外側纏繞一圈碳纖維材料。
像圍欄一樣把轉子包起來,防止它轉著轉著就散架了。
這還沒完,除了離心力以外,電機轉快了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會發熱,干紅溫了就。這不僅會讓電池電量白白浪費,還會讓電機里頭的永磁體失去磁性,影響電機的性能,嚴重點可能還會把電機燒壞。
咋降溫?拿風扇對著吹不現實,像油車那樣利用撞風來散熱雖然可行,但基本都拿去給電池散熱了,想散熱只能從電機本身下手。
大部分車企們的做法,是在電機的定子里頭設計油路,因為油本身不導電,散熱的能力又強,直接把電機的定子泡在油里肯定最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