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才能讓一個人通透。
美國的麥克爾·羅奇格西被譽為佛商。
他在印度潛心鉆研佛法數年,終獲得佛學博士學位。
師父鼓勵他回國做生意:你已完成靜修,應到紅塵中去繼續修行,最好當個商人。
麥克爾想繼續研究佛理。
師父卻說:忙碌的辦公室才是真正的生活,也是覺醒自身的最佳地方。
工作是覺悟自身最好的道場。
在賺錢的過程中,一個人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也會逐漸深刻。
01
曾有人詢問巴菲特,投資跟人性的關系。
巴菲特表示,投資讓他更好地理解了人性,而對人性敏銳的觀察,反過來促進了投資。
伯克希爾·哈撒韋是巴菲特現在掌管的公司。
事實上,收購這家公司是巴菲特認為自己最大的敗筆之一。
1962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是一家經營困難的紡織公司,股價很低。
巴菲特明知紡織工業沒有前途,但沒有抵御住低廉價格的誘惑,開始買入其股票。
這是他犯的第一個錯誤:敗給了貪婪。
兩年后,公司當時的老板斯坦頓向巴菲特提出以每股11.5美元回購其持有的股份。
巴菲特同意了,可正式報價信到來時,斯坦頓卻臨時把價格調低到11.325美元。
巴菲特感到被愚弄和侮辱了,于是決定反擊。
他開始大量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直到獲得了控制權,并解雇了斯坦頓。
這樣,他出了一口惡氣,生意也陷入了一個糟糕的境地。
巴菲特后來承認,他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動機是出于個人情緒,而不是理性分析。
他再次犯了錯誤:敗給了沖動。
在之后的投資中,巴菲特意識到:每一項投資,都在跟人性較勁。
離人性弱點越近,離財富越遠。
因此,巴菲特投資《郵報》、美國銀行、可口可樂時,都是在冷靜分析其價值之后才果斷入手,最終成為一代股神。
西方諺語里有一句話:人性,是神性和獸性的混合物。
站在追求財富的階梯上,后者無時無刻不在拖拽著你、拉扯著你。
如果要爬得高,必得打敗心中的魔鬼。
知名的商業雜志《福布斯》從1917年創辦起,采訪過無數企業精英、成功人士,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
相比普通人,他們對人心都有超乎尋常的洞悉。
說到底,一個懂賺錢的高手,往往也深諳人性。
02
稻盛和夫最初創建京瓷公司時動機很簡單:把個人開發的精密陶瓷技術發揚光大。
換句話說,一切公司政策的制定,他都是從自身立場出發,很少考慮到員工的切身利益。
當時很多人對此表達了不滿,稻盛和夫不得不靜下心反思自己。
那幾夜,稻盛和夫輾轉難眠,經過徹底思考,他得出一個結論:唯有利他,才能利己。
后來,他完全放下創業之初所懷抱的個人動機,經營理念從“利己”轉變為“利他”。
對員工,他頗多照顧。
1973年,日本很多企業都在裁員。
京瓷公司也受到了波及,訂單直接銳減到了原來的十分之一。
在那段艱難的時期,稻盛和夫沒有裁掉一個員工。
他讓十分之一的人繼續工作,剩下的人或學習或打掃衛生,工資還是照發。
員工們也因此對稻盛和夫感激不已,合力幫公司渡過了難關。
對客戶,他一心一意為對方著想。
78歲稻盛和夫擔任即將破產的日本航空公司CEO。
面對破產窘境,稻盛和夫給出的經營方案只有兩個字:“利他”。
原來,他在處理事務的過程中,發現日航員工對待客戶冰冷麻木,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
為此,稻盛和夫親自前往一線,他面帶微笑,熱情服務客戶。
他還改進設施,周到地為客戶考慮,這些舉措最終獲得了客戶的一致好評。
僅僅一年多的時間,日航就重新實現盈利。
格局與賺錢互為因果。
賺不到大錢,是源于錙銖必較。
而一個懂賺錢的高手,往往擁有大格局。
他們明白只要別人鍋里有一份,自己碗里就不會缺一勺。
有采訪者問著名投資人吳軍:“你接觸過那么多商業巨鱷,能不能從他們身上找到一些成功的秘訣,供我們普通人學習?”
吳軍回答得很實在:
“特別靈驗的肯定不可能有。如果真的有,大家都照著做那也不叫秘訣了。
但我回想那些人的確有個共同點,就是格局都超乎尋常地大。”
一個人的格局,藏在他的賺錢方式里。
當我們延伸財富的邊界,其實也是在提升格局。
03
法國經濟學家埃斯特·迪弗洛為了對比富人與窮人,畫了這樣兩條曲線。
窮人做生意是OP曲線,很容易起步,但到某一個點,就停下來,之后再也沒有突破;
而富人做生意,是OZ曲線,會在調整和嘗試中,持續盈利,不斷超越原有水平。
埃斯特認為導致這種差別的根源,就在于思維模式。
一個人能在財富積累上攻城拔寨時,認知結構也會跟著不斷迭代。
知乎博主@秋月幾分涼寫過一篇文章,談到自己賣炸雞腿的發家史。
他家是賣炸雞腿的,因為炸得外酥里嫩,街坊鄰居都頗好這一口。
雖然生意紅火,也只是局限于鎮上的方圓幾十里。
怎么才能把生意進一步鋪開呢?
他腦海里一直琢磨這個問題。
他第一個想到外賣。
當時,外賣剛在大城市興起,還沒下沉到更下一級的城鎮里,各種外賣平臺都派銷售員奔走于大街小巷,希望商家入駐。
許多店家都排斥外賣模式,紛紛拒之門外。
他卻瞄準了這個時機,親自聯系到外賣平臺,借外賣的形式擴大他生意半徑范圍。
他第二個想到了讓別人加盟。
他拿出配料表,再加上按資金入股的方式,跟其他人一起合開了幾家。
就這樣,當鎮里的人還守著小作坊時,他的炸雞腿生意規模卻在不斷擴大。
有網友問他,為什么會具備這樣的商業認知?
他說,當一個人想賺更多錢時,他就會被倒逼著去想更好的主意,去思考更好的模式。
口袋里的錢,是腦袋里認知的變現。
一個懂賺錢的高手,往往擁有深刻的洞察力。
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拆掉思維的一堵墻,最后你自然比別人看得更加長遠。
▽
司馬遷在《史記》里說過一句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世人皆逐利,財富的背后盡是人性的掙扎。
因此,當一個人認真去搞錢,就會變得通透,變得聰明。
從1000賺到10萬,從10萬賺到100萬,我們也會慢慢了解世界的運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