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不僅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更是其重要組成部分。”6月29日,在由經濟管理出版社主辦、國內能源轉型知名研究團隊“朱彤能源轉型研究”提供學術支持的第一屆“國家能源轉型與碳中和”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強調。
史丹指出,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市場最具活力的部分。從歷史的角度看,每一次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都與能源的轉型緊緊相依。從煤炭到油氣,再到電力,能源變革始終與科技革命同行。當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興起,能源革命同樣同行而且處于領先地位,風電和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呈現全球爆發式增長,顯示了新能源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論斷的深層原因在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涵蓋了能源的革命。缺乏能源低碳轉型,就無法實現真正的綠色發展,更無法理解新的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能源革命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不僅涉及到新能源產業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更新變革,還包含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時也伴隨著能源體制的創新與改變。”史丹表示。
史丹認為,如今,生產要素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資本和勞動力,數字要素也逐漸融入生產函數之中。此外,史丹指出:“在探討新質生產力時,我們不可能忽視新能源也是重要的新要素。”
在史丹看來,新能源與傳統能源有著本質的區別,其特質、特性以及帶來的社會效益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史丹認為,在探討新質生產力時,應該對新能源這一新要素進行深入的研究。
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不僅加速了新能源產業本身的快速成長,而且新能源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促進了新的業態。例如,農業光伏、建筑光伏等創新應用,以及在工業領域分布式光伏的大量運用,催生了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
在談到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影響時,史丹表示,新能源在減少碳排放和提高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我們走進油田或煤礦,會看到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在生產現場的使用,隨著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逐漸成為主導能源,它將深刻影響并推動能源體制的變革。當前業內經常討論的新能源市場消納問題,其實質并非市場不消納和不接受,而是傳統能源輸配體系對新能源可接受程度。”史丹表示,換言之,我們要思考如何提高傳統電網對新能源的兼容性,從而提升整個能源系統的綠色效率和可持續性。
“目前,我國新能源發電占比只有15%—20%,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我們要將新能源的比例提高到60%—80%。如果我們仍然以傳統電網無法接受更多新能源為借口而不去發展新能源,那我們就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發展方式上,無法實現真正的能源轉型。”史丹表示,因此,我們需要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去尋找新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抱怨市場無法消化更多的新能源。
另外,隨著新能源的發展,能源輸配方式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變革。史丹認為,不能總依賴傳統的能源輸配方式,而應該充分利用新能源的技術特性,去創新和發展新的能源配售方式,即分布式能源和微電網。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新材料迅猛發展。然而,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史丹表示:“盡管我們的成本效率更具優勢,但在綠色競爭力和綠色產業鏈方面卻存在短板。歐盟新電池法正在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和電池形成綠狙擊。因此,我們必須將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視為產業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問題。”
“從全球競爭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發達國家使用綠色貿易壁壘以增加其產業競爭力,打擊我國的產品出口,我國能源轉型的步伐必須加快。”史丹表示,如果我們能源能夠實現綠色轉型,那么供應鏈和產業鏈能全面實現綠色化,就溫室氣體排放來看,化石能源占比達到80%以上,像水泥、鋼材等產業的排放占比還是相對較小的。
“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對抗一些國家對我們產業的沖擊,需要打造一個更堅實的基礎。”史丹表示,這個基礎不僅包括技術和設備的更新,更包括實現產業的綠色化的基礎。“只有這樣,我們的產品才能更具競爭力,我們的產業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