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年,在一舉躍升為我國第25座“萬億之城”后,常州向“新”向“質”的發展之景無處不在——
今年1—5月,全市新能源領域規上工業企業產值超過3000億元,其中新能源整車產值超517億元,增長近12%;市場滲透率持續突破,1—5月,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車2.57萬輛,滲透率近40%;截至5月底,全市新能源汽車有16.23萬輛,各類充電樁超過7.4萬個,充電功率超過104.8萬kW。
來之不易的實績背后,是常州以一棒接著一棒跑的耐力,接續奮斗,領跑高質量發展的勇毅作為。
看準了就抓緊干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全程。
“常州正處于各種優勢和潛能有效釋放的關鍵時期,是蓄勢躍升的突破期。”這是常州對新能源之都戰略發展期的戰略遠見。
但要打造成為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能力更待強化。直面已有的優勢,常州始終保持戰略清醒。
面對這道擺在眼前的時代考題,常州給出的答案是:抓住“政策生態”這個重要題眼,看準了就抓緊干。
立足全市產業基礎,完善頂層設計。常州部署加快建設新能源之都,建立新能源產業發展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從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和應用推廣三個維度,把經濟底盤筑牢筑實,讓產業向“質”的觸角延伸得更遠更深。
上下協同,積極爭取上位政策。在省委、省政府出臺的《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助力下,常州從總體要求、增創產業新優勢、提升產業競爭力、營造產業發展生態、實施保障五個方面搶占發展制高點。
構建系統政策體系。圍繞新能源之都建設,常州先后出臺27項政策,細化推進產業、創新、應用等各領域改革突破。今年4月17日,《常州市新能源產業促進條例》正式發布。這是常州自2015年獲得立法權以來,市人代會表決通過的首部實體地方性法規。
咬定青山不放松
理想汽車擴能,增程器項目于4月投產;全國首艘120箱新能源混合動力河海直達船“易航藍天”1號首航暨智慧新能源“車船云”公水聯運溧陽港試點項目啟動……
新能源產業提質增效,常州有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
聚焦產業版圖,加快全產業鏈布局。今年1—5月,在全市落戶的5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中,新能源產業項目有115個,占比54%;另有新能源產業儲備項目453個。招引長三角鋰電池生產基地及研發中心、新能源專用車總部、京盈有機合成材料、高性能彈性體、新能源軟磁材料等多個新能源關鍵領域項目。超前布局“常州氫灣”,瞄準行業頭部和未來產業,招引重大項目。
聚焦產業龍頭,推進產業協同并進。依托整車頭部企業牽引,加快形成零部件產業集群,全面做實整車產能、做強零部件配套、做優交通物流、做精創新研發、做先智能網聯、做特消費應用場景。
聚焦產業體系,助力產業梯隊構建。全力推動鏈主企業理想、比亞迪做大做強,蜂巢能源、星星充電、厚生新能源、天合富家4家企業入選中國獨角獸企業,新能源產業鏈上市企業累計達40家,52家新能源領域企業入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三個“聚焦”,印證了這樣的路徑: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常州根據時代的特征和產業形勢的變化,不斷注入新內涵,跑好新型工業化“接力賽”。
提升創新能力
城市競速,產業向“質”,越來越“卷”。勇做“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需要有強勁的創新策源力。著眼新能源領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更多關于創新的故事正在常州上演。
以高標準創新平臺支撐高質量發展,常州正加快建設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常州科教城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推動中以創新園成為全國開放創新示范園區,加快存量產學研機構向新型研發機構轉型。
充分發揮平臺載體加速器、催化劑作用,常州全面提升在新能源領域的研發設計、科技金融、檢驗檢測、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等科技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