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價格戰的陰云就已經席卷了整個汽車市場,特別是各大合資汽車品牌都面臨巨大的壓力,特別是今年以來,各家汽車巨頭紛紛下調售價引發了市場的熱議,但是就在最近作為豪車巨頭的寶馬突然宣布退出價格戰,寶馬突然不玩了我們到底該咋看?
一、寶馬徹底不玩了
據財經網的報道,#寶馬中國將退出價格戰# “寶馬下調了銷量目標,幅度逾兩成。”當某汽車經銷商集團負責人向我們分享這一消息時,難掩吃驚之情。對這一消息,我們從另一經銷商集團負責人處得到了確認。“寶馬在中國市場將重點關注業務質量,支持經銷商穩扎穩打。”接近寶馬方面的相關人士告訴我們,確實調整了銷量目標,但具體范圍不便對外透露。具體來說,寶馬換了思路,不再跟著業內卷價格,不會機械地為了追求豪華品牌的市場份額,避免影響企業和經銷商的健康發展。
自2023年春節以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價格戰愈演愈烈。盡管期間有所緩解,但整體態勢依舊嚴峻。許多車企選擇以低價策略搶占市場份額,導致行業內“內卷”現象嚴重。過低的售價雖能吸引消費者,但也帶來了諸多隱患:削弱產業鏈各環節的利潤空間,最終可能會影響產品和服務質量。對于消費者來說,汽車不是越便宜越好的,一分價錢一分貨,過低的價格背后,可能是看不見的風險。
對豪華品牌來說,降價謀銷量的決策難下,因為這往往意味著品牌價值的折損,這恰恰是豪華車最大的護城河。
2023年8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營銷高級副總裁高翔曾表示:寶馬希望保持價格穩定,從而贏得客戶的信任,所以我們不會加入價格戰,也不會每周調一次價格,因為這并不是最有利于客戶的方式。
二、徹底退出價格戰的寶馬想干嘛?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中,價格戰曾一度成為眾多車企爭奪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然而,寶馬卻選擇了退出這一激烈的競爭漩渦,這一決策我們到底該如何分析看待呢?
首先,從去年開始,全球汽車市場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價格戰,這場戰爭看似為企業帶來了短期的銷量提升,實則是一場“七傷拳”,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價格戰的本質是通過降價促銷來吸引消費者,短期內確實能刺激銷量增長,但長期來看,它破壞了市場秩序,壓縮了利潤空間,導致參與競爭的企業陷入囚徒困境,即無論單方面還是集體降低價格,都無法獲得長期競爭優勢,反而會因為成本和利潤的雙重壓力而陷入惡性循環。
其次,對于寶馬來說,在這場價格戰的亂局中選擇退出,其目的顯然是希望能夠擺脫這種“自損”的局面,維護自身一直以來樹立的高端品牌形象。寶馬作為一家以高端豪華車型著稱的汽車制造商,其品牌價值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高品質、高性能、高工藝以及獨特的設計和技術創新之上。參與價格戰可能會使其品牌形象與低價、促銷等概念聯系在一起,從而削弱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高端定位。
一直以來,寶馬的目標客戶群體往往更注重車輛的品質、性能、舒適性和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而對價格的敏感度相對較低。通過退出價格戰,寶馬可以繼續專注于為這一客戶群體提供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他們對于豪華汽車的期待。
此外,維護高端形象也有助于寶馬在二手車市場保持較高的價值。一輛保持高端形象的寶馬車型,在二手市場上往往能夠獲得更好的價格,這對于品牌的長期價值和聲譽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然而,價格戰的最大難點就在于其具有很強的“慣性”和“粘性”。一旦企業選擇退出,其市場份額很容易被其他競爭對手迅速搶占。在價格敏感的市場環境中,消費者往往會因為價格因素而選擇其他更具價格優勢的品牌和車型。其他車企可能會利用寶馬退出價格戰的機會,進一步加大降價力度,吸引那些原本可能選擇寶馬的消費者。此外,下調銷售目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市場份額被搶占的問題。銷售目標的下調只是一種被動的應對措施,而無法阻止競爭對手的進攻和市場格局的變化。
第四,寶馬撐不住價格戰的事實,預示著這場汽車行業的大規模價格戰可能即將迎來轉折點。價格戰不僅是對產品價格的較量,更是對企業綜合能力的考驗,包括資金實力、供應鏈管理、技術創新等。寶馬作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之一,尚且難以持續承受價格戰帶來的壓力,其他企業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這或許意味著,隨著價格戰的持續升級,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不得不重新評估其戰略,考慮是否繼續參與這場消耗戰。最終,價格戰可能加速行業的優勝劣汰,促使企業回歸理性競爭,注重品牌建設和技術創新,推動整個行業向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