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重新定義豪華,已經可以開始討論了。
現在,奧迪、奔馳、寶馬等傳統豪華品牌的價格逐漸下探,同時有越來越多的新勢力品牌車型價格往上,但在很多討論時,仍沿用傳統的豪華品牌統計模式。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討論,豪華車的標準是什么,現在是不是可以重新定義一次豪華車的定義了。
照例狗頭保命:
豪華品牌沒有相對嚴格的定位。在英語習慣中,有Luxury Brand,更偏向于奢侈品牌、奢華品牌。還有Limousine,更直接的指向豪華車,而非涵蓋整個品牌。
當下各個汽車垂媒,已經越來越少采用豪華品牌的統計分類,更多直接是合資、自主,或者價格、用途功能。
若以價格為出發點,“是否重新定義豪華”這個話題很似乎變得很容易討論。
鴻蒙智行旗下的車型,問界M7、問界M5、智界S7的最低指導價都是24.98萬。問界M9已經是最低指導價46.98萬的車型,且最近連續三個月銷量1.5萬輛以上。
理想也是如此,理想L6最低指導價同樣是24.98萬。具有代表性的理想L9,最低指導價40.98萬,且最近連續三個月銷量6千輛以上。
蔚來同樣如此,蔚來ET5最低指導價29.8萬,即便采用電池租賃方式買車,也幾乎和問界、理想同價位。蔚來ET9這款轎車的預售價甚至來到了80萬。
關鍵的是,這些品牌沒有太大的終端優惠,或者用他們的說法叫權益。
相比之下,奧迪、寶馬、奔馳最近頻頻以低價車型登上社會新聞熱門榜。雖然上新聞的都是入門車型,但中間的行政級車型,論終端價格,也基本和問界、理想、蔚來等持平;論銷量,甚至差不多也能持平。
所以現在以“豪華品牌”來分類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討論的平臺、稿件越來越少。乘聯會等機構的內容分析里,也以“傳統豪華品牌”來恰當的指代分析對象。
然而,有些品牌把自己的車型,自定義為“豪華”,這合適么?豪華車是不是只能是豪華品牌的車型?豪華品牌的車,是不是都是豪華車呢?
之前關于豪華品牌的討論中,有篇文章的總結我很贊同,“豪華品牌的定義方式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品質、價值、文化、設計、創新、服務等多個方面。”
奧迪A3、奔馳A級、曾經的寶馬1系,即便賣得再便宜,背后依然是整個品牌的品牌力、服務體系、歷史積淀、技術能力、汽車文化。在奧迪A3、奔馳A級剛剛推出的那個時候,產品本身依然能看到、體驗到比普通合資車型更高級一些的地方,按推出時的指導價,也當得上“鳳尾”一說。
還有很多人現在還沒意識到的一點,即便你買的十幾萬的奧迪,去4S店保養的時候,依然享受的是高標準的服務和環境。雖然現在客戶餐可能比不上以前了,但是環境的舒適和服務的專業程度,也要比很多新勢力品牌的售后服務要好。售后體驗感的建立,很多價格上來的品牌還沒來得及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