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在接受媒體記者訪談時,對新能源項目大規模開發建設所帶來的生物多樣性影響進行了闡述。節選整理并分享如下:
新能源項目是踐行雙碳目標和應對氣候危機的一項積極舉措,但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樣也是巨大的,因此一定要注意不能舍本求末。
氣候危機對人類最致命的損害,就是其會對生物多樣性危機帶來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要應對氣候危機而忽視新能源項目的建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CBD COP15)第二階段會議所通過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目標梳理出來的,對于地球生物多樣性喪失最大影響的,排第一的就是人類對土地和海洋使用的變化。法國一個風電場因為對鳥類存在危害而被關閉,四川的一個水電站因為對植物有影響被叫停……,我們一定要清醒認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級。
并不是說所有的新能源項目對于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都是負面的。我們最近一直在關注和研究沙漠邊緣以及在戈壁恰當位置的光伏項目,這些項目由于減少地面的日照,大規模減少蒸發量,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助于地面綠化。新能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新能源項目往往以突然、單一、大規模的形式出現,所以必須要高度重視,并且要避開生態系統的關鍵區域,減少對它造成過大的負面影響,就像人體,在胳膊、后背等拍兩下可能不會帶來太大傷害,但不能拍在眼睛上。
自然是我們應對氣候危機的最大的盟友。我講個故事,科學家做了實驗,一個森林里有大象,一個森林里沒大象,有大象的這個森林固碳強,因為大象把草吃了,然后又接著長草,一片地可以長很多次草,大象的排泄物里有很多碳,大象吃植物,其中一部分的排泄物會變成泥炭固定下來,給土壤提供了養分滋養大樹,使這個森林的樹長得更高,根系更發達,固碳量又大幅度增加。
大量生物都是我們固碳的盟友。石油、煤炭都是原來的植物和動物,自然的固碳能力是最大的,當然它的缺點是速度有些慢,周期有些長,因為動植物生長需要時間。但是我們絕不能夠慢待自然這個雙碳目標的朋友,應該全力去支持和保護自然的固碳能力,所以在清潔能源的建設之中,一定要把保護自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放在首位,讓綠水青山永遠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