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寶馬4S店因頻頻曝出“霸王條款”而成為網絡熱點。多地消費者反映,之前訂的寶馬汽車被4S店拒絕交付,銷售臨時要求加價才能提車。從i3、ix3到3系、5系,這些曾經備受追捧的車型,如今卻成了消費者維權的焦點。
寶馬的困境是傳統豪華汽車卷入價格戰后帶來的“后遺癥”。在經歷長期的“價格戰”后,傳統豪華汽車陣營的三大巨頭——寶馬、奔馳、奧迪近期停止了“以價換量”模式,轉而采取“降量保價”的新策略,紛紛上調車型售價。
這被認為是車市價格戰暫時熄火的信號。而對于寶馬、奔馳等汽車品牌選擇退出“價格戰”,外界普遍的感受是:車圈,開始卷不動了?
消費者遭遇霸王條款
青島信寶行汽車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店內全系車型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價,“我們車價都漲了一個多禮拜了。”該銷售人員說。
然而在消費者看來,寶馬坐地起價、拒不交付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車子漲價了,4S店不愿再按照定車時的低價銷售,故而想辦法毀約。
近日,多地消費者反映,遭遇了寶馬的霸王條款,之前定的寶馬汽車被4S店拒絕交付,銷售臨時要求加價才能提車。
河南的樊女士6月底在寶馬4S店全款訂購汽車,并交付了定金,約定8月中旬后可提車。然而,7月8日,銷售告知樊女士目前還沒有配到車,并想退定金給樊女士。“說配不到車要退我定金,那合同簽了有啥意義啊,定的時候還沒漲價,現在漲價了,現在退我定金我再去別家定就要以現在漲價后的價格買?”樊女士說。
另有消費者在5月29日與重慶寶渝汽車銷售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簽訂購車合同,車型為寶馬i3,價格17.45萬。臨近提車時,4S店突然要求加價3萬。經過多次協商,4S店甚至聲稱車輛停產了。
連日來,重慶、鄭州、深圳、蘇州等多地的消費者都遭遇了寶馬的霸王條款,綜合消費者的爆料的內容來看,此次全國多地寶馬4S店出現大規模拒不交付的情況,車型主要集中在i3、ix3、3系、5系這幾款車型,其中,有消費者提車時大多被要求臨時加價2至3萬不等。
近年來,寶馬在國內市場的銷量有所下滑,為了應對國產品牌的沖擊,寶馬曾推出大幅度的補貼政策,導致多款車型價格大幅跳水。以i3為例,其上市時的指導價是35.39萬元起。6月,寶馬在打價格戰,i3價格甚至低到17萬元,價格腰斬。然而,這種價格戰并沒有持續太久。7月12日,寶馬官宣退出價格戰。
對于這種行為,不少消費者表示無法接受,在合同簽好、定金交完的情況下拒不交付或者被要求臨時加價,這種做法無異于霸王條款。
對此,寶馬中國回應,已注意到相關內容,并在內部進行了初步調查。
針對寶馬退出價格戰后有4S店出現拒絕交車、消費者提車被加價等情況,寶馬中國方面稱,“我們已經注意到相關內容,并在內部進行了初步調查,輿情涉及的案例都是個案,而且每一個案具體情況不盡相同。寶馬在積極跟相關經銷商溝通,敦促寶馬授權經銷商遵守《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和合同約定,維護消費者權益,保障消費者獲得滿意的服務體驗。”
價格戰后遺癥顯現
近年來,在國內造車新勢力的圍剿下,傳統一線豪華汽車品牌“BBA”逐漸式微。在此背景下,寶馬被迫陷入卷價格的局面。今年5月底,寶馬給所有經銷商門店發函稱,鑒于市場大背景和國產品牌帶來的巨大沖擊,決定給寶馬4S店開出多項大幅度補貼減免政策,意在幫助經銷商應對短期困難,緩解業務壓力。
政策出臺后,寶馬的多款車型價格大幅跳水,其中以i3、ix3等純電系列為主,曾經的豪華品牌,如今用不到20萬的價格便可購入,寶馬的價格戰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銷量的提升。
降價,似乎沒有帶來好的效果。
一方面,價格戰確實給經銷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4S店幾乎陷入了賣一臺虧一臺的惡性循環,不僅如此,降價銷售還傷害品牌價值,曾經代表豪華的寶馬,如今已逐漸式微;另一方面,“降價保份額”的方式效果甚微。雖然降價力度極大,但品牌的銷量并沒有因此上漲。2024年第二季度,寶馬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其全球銷量為61.88萬輛,同比下降1.3%;在中國市場上,寶馬的銷量為18.85萬輛,同比下降4.7%。因此,寶馬只能舍棄“降價保份額”的市場策略。
然而,降價帶來的后遺癥遠不止于此。寶馬退出價格戰之后產能開始大幅縮減。有寶馬銷售稱:“下半年全國各地的寶馬經銷商車源都被大幅取消,廠家回收了很多車,所以下半年車源會非常緊張。這也是為什么從6月底開始,各地4S店出現拒絕交付、加價提車的情況。”
車圈卷不動了?
寶馬“降價保份額”的市場策略是傳統豪華車的一個縮影,今年上半年,包括寶馬、奔馳、奧迪在內的多家傳統豪華汽車品牌積極參加“價格戰”,品牌大幅度下調價格,多款明星車型都在以“骨折價”進行售賣。
6月底,寶馬i3系列的裸車價在19萬元左右,5系的起售價為34萬元左右;奔馳部分C級車型的價格優惠額度超過13萬元;奧迪Q5L車型起售價為33萬元,降價幅度超過12萬元。雖然降價力度極大,但品牌的銷量并沒有因此上漲。除了寶馬,今年第二季度,奔馳的全球銷量為60.01萬輛,同比下降6%。
7月以來,市場傳出多家車企退出價格戰的消息。
寶馬中國從7月起,通過減少銷售量來穩定價格,緩解門店的經營壓力;除寶馬外,奔馳、奧迪等傳統豪華品牌也紛紛跟進結束“降價保份額”策略。此外,大眾、豐田、本田、沃爾沃等多個品牌均決定,從7月起調整終端政策,降低終端優惠力度,或不再進一步降價。
甚至新勢力車企蔚來汽車7月22日開始漲價,其中ET5/5T漲價3000元,ES6/EC6漲價5000元。對此,蔚來門店銷售人員表示,網傳漲價消息實為優惠退坡。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上半年持續增強的大幅促銷擾亂了車市正常的價格走勢,終端價格修復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加上二季度超強的促銷力度對下半年購車客戶的消費透支效應,7月以價換量的效果有可能減弱。
隨著寶馬、奧迪、奔馳等豪華汽車品牌相繼退出價格戰,國內汽車市場的競爭將逐漸從價格導向轉向價值導向。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認為,汽車品牌將不再僅僅依靠降價來吸引消費者,而是通過提供更具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來贏得市場份額。“這樣將有助于緩解汽車市場的惡性競爭,使汽車企業能夠更專注于產品創新和品質提升,經銷商也將有更多空間來制定合理的銷售價格和服務策略,從而提高盈利能力。”王鵬說。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車企此番是進入“季節性休整期”,并不意味著價格戰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