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這是馬云去年在阿里內部會議中提出的三大戰略方向。不得不說,作為在互聯網圈叱咤風云二十年的老江湖,他的洞察力依舊在線,畢竟在網購滲透率已經觸及天花板的當下,抓住用戶才能把握住未來。為此在過去一年時間里,淘寶方面就做出了上線僅退款、重啟網頁版等,一系列提升用戶體驗的舉措。
如今,淘寶又有了新的動作。就在7月23日,淘寶方面對《淘寶網評價規范》及《信用積分邏輯的規則與實施細則》進行的調整正式實施,賣家對買家的評價功能正式成為過去式。后續在買家評價之后,賣家無需評價即可積累信用積分,評價結果也將直接影響信用積分的變化。如果買家未進行評價,則賣家的信用分將默認增加1分。
淘寶方面表示,此舉是為了適應市場變化,降低賣家管理評價的成本,提升用戶對評價的體驗。然而淘寶的賣家似乎并不這樣看,有商家就認為,淘寶此舉是刪除了賣家給予買家差評的權利。
那么這項權利重要嗎?答案是曾經很重要,但現在已經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淘寶作為一家C2C電商平臺,它的產品邏輯與ebay可謂是一脈相承的,即平臺僅提供交易市場,賣家和買家的博弈屬于“各憑本事”。C2C電商的這一特質,就使得賣家和買家都傾向于同信譽更好的對象進行交易,而賣家和買家互相打分的機制,也正是為了保障雙方的利益。畢竟買家的購物體驗不好可以給出差評,賣家的銷售體驗不好也能用差評來表達態度。
隨著淘寶的不斷發展,專業賣家也開始大量涌現,使得賣家之間的競爭趨于白熱化。這時候,擠壓競爭對手、獨霸某一品類也就意味著巨大的利益。同時,淘寶的生意參謀功能也為商家提供了一個市場洞察選項,可幫助商家實現對競爭對手的分析。但由于差評對于賣家的權重影響巨大,也導致了“職業差評師”開始大量出現。
差評功能原本是用戶在線上消費后,紓解不滿情緒、并爭取合理賠償的手段,同時也可以為其他消費者提供了一定的購物參考。畢竟同一類型的商家,5.0和4.9在流量和排名上就會有著天壤之別。這時候互相評價就變成了賣家和買家互相制衡的工具,賣家對買家的評價機制就是壓制職業差評師的生存空間,因為當出現惡意差評時,賣家也可以對買家進行反差評。
那么問題就來了,賣家為什么會對被淘寶剝奪為數不多的反制手段,以至于看起來“手無寸鐵”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早在2020年淘寶就取消了C店的中差評展示端口。如今打開店鋪寶貝時,已經完全沒有了中差評的痕跡,而是由“感覺不佳”標簽取代。既然中差評機制已經取消,賣家和買家互相評價的意義就被大幅削弱。
當然,此次淘寶方面取消賣家評價買家的能力,其實與上線僅退款的邏輯一脈相承,都是為了給買家創造更好的購物體驗。淘寶的打算也是擺在明面上的,即先留住存量用戶、再來爭奪增量。根據CNNIC在2024年3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的規模已達9.15億人,占網民整體的83.8%。
目前電商滲透率幾乎觸頂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電商平臺要想穩住基本盤、并且獲取增長,就得靠消費者貢獻的GMV。這也是為什么電商平臺明知僅退款會助長薅羊毛,還會依舊選擇無視賣家訴苦的原因。畢竟當供需關系逆轉之后,作為中間商的平臺選擇討好消費者、而非商家一點都不奇怪。
現在已經是2024年、而非淘寶創立的2003年,想在電商賽道分一杯羹的商家有如過江之鯽,反而是消費者的購物欲望在下降,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使得當下的電商行業變成了買方市場。這時候再給賣家提供反向評價買家的權利,自然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畢竟你不干,有的是賣家干,當下電商賽道最不缺的就是賣家,平臺也根本就不擔心賣家擇良木而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