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寶馬宣布退出價格戰之后,一石激起千層浪。
先是同為豪華品牌的奔馳和奧迪,傳出了有意退出價格戰,上調價格的消息,隨后,大眾、日產、本田等品牌,都被傳出將會跟進漲價。
有車主稱本田全系漲價,漲幅約1萬元,也有車主反映,本田的車型在當地漲價了六千元。
而上汽大眾更是不裝了,直接公告宣稱將會漲價,而別克也有消息傳出,即將上漲價格。
從豪華品牌到普通合資品牌,漲價的浪潮如同潮水般襲來。
而這波漲價之前的一年,車圈還深陷價格戰,這波價格戰,從2023年開始,特斯拉率先發動,隨后比亞迪跟進,推出了9.98萬元的秦PLUS榮耀版,比亞迪是車市價格戰中最強勢的車企,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2021年就曾經表示,在20萬元以下區間,比亞迪擁有定價權。其他車企隨即跟進,不論是國產車企還是合資車企,都無法獨善其身,這波價格戰幾乎波及到了所有主流車企。
2024年,價格戰愈演愈烈,標志性事件是9.98萬元的比亞迪秦L的推出,車企殺紅眼了,8萬的豐田、14萬的凱迪拉克、17萬的寶馬、19萬的奧迪、20萬出頭的奔馳層出不窮,隨后,車圈開始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在今年年初的論壇上,多位車企的高管在論壇上群槍舌劍,他們爭論的焦點就是,當前的價格戰是否已經超出了正常的車市競爭范疇,而陷入了過度內卷、非正常競爭的程度。
而最先認慫的還是BBA,對于BBA而言,價格戰不僅傷害利潤更傷害品牌,價格戰的情況下賣一輛虧一輛,部分經銷商單月虧損100萬元,而BBA作為一線豪華品牌,撕破臉和國產汽車品牌打價格戰,似乎有些自降身份,因此BBA率先宣布退出價格戰。
而此后合資品牌宣布跟進,對于它們而言,價格戰想象中的以價換量的效果并沒有出現,反而導致了嚴重的銷量下滑,那么價格戰堅持下去就毫無意義了。
乘聯會的最新銷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系品牌市場份額從去年的20.4%下滑至在19.4%,日系品牌市場份額從17%下滑至14.9%,美系品牌市場份額從7.9%下滑至6.7%。今年上半年,寶馬的銷量只有 36 萬輛,相比去年下跌了 5.4%。奔馳只賣出了 35 萬輛,整整下跌了 10.1%,奧迪沒有數據給出,但是根據其亞太地區銷量來看,中國地區的銷量也是下滑。
反觀自主品牌,打價格戰卻越打越強,其市場份額已經從去年底的51.9%增長至今年上半年的56.5%。
所以對于合資汽車品牌,包括BBA來說,目前的形勢非常尷尬,不退出價格戰,面臨經銷商嚴重虧損的問題,而且即使大幅降價,也無法挽回銷量,因此,打價格戰對于它們是吃力不討好。
但是退出價格戰,就真的能確保經銷商盈利了嗎?也不是,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兩周,寶馬的門店訂單量大約下降了30%。漲價之后,銷量下滑是必然的,那么,選利潤還是選銷量,就成了一個艱難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