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動能偏弱。面對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不利局面,我國外貿跑出向好“加速度”。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1.17萬億元,同比增長6.1%。
專家表示,上半年,我國外貿表現亮眼,貿易規模再創新高,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展現出韌性和活力。
外貿“成績單”超預期
上半年,我國外貿規模歷史同期首次超過21萬億元,進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二季度增長7.4%,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別高2.5個、5.7個百分點,外貿向好勢頭得到進一步鞏固。
“上半年外貿‘成績單’超預期,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是重要影響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倪月菊表示。
上半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7.14萬億元,增長8.2%,占我國出口總值的近六成。從外部看,受益于國際市場需求改善,部分主要經濟體進入補庫存周期;從內部看,完整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為我國機電行業發展和提升產品國際市場份額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新三樣”繼續引領外貿增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高端制造業產品出口勢頭強勁。
外貿表現與國內經濟有著很強的關聯性。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既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提升,這為外貿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外貿規模創歷史新高,也對上半年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竺彩華表示。
民營企業挑起外貿發展“大梁”,主體地位更加穩固。上半年,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增長11.2%,占進出口總額比重提升至55%,比去年同期提升2.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趙同錄表示,我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對外貿易規模穩定增長,結構不斷優化,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作出積極貢獻。上半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3.9%,拉動GDP增長0.7個百分點。
多元戰略打開增長空間
7月中旬,西安海關、青島海關聯手推出“陸海聯動 海鐵直運”監管模式,內陸貨物運抵青島港后可直接裝船發運,節約貨物在港堆存等待口岸驗放時間24小時以上。兩地海關通過創新監管模式,進一步提升運輸效率,增強了外貿企業拓市場的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趙福軍表示,上半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長7.2%,高于我國進出口總體增速1.1個百分點;對東盟進出口增長10.5%,也大幅高于我國出口總體增速。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量比上年提前19天突破萬列,累計發送貨物量增長11%,為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我國各地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持續深入。上半年,福建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跨境電商出口648.2億元,同比增長142.2%,占同期福建省跨境電商出口總值的58.6%。廣西對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進出口同比增長26.7%,對東盟進出口占比明顯提升,對新興市場進出口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