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的裝機規模居世界首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與金屬資源密切相關,如風力發電機使用的銅、釹等金屬,光伏電池板使用的銦、鎵等金屬。面對綠色低碳轉型的緊迫要求,通過多種途徑保障清潔能源供應鏈、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安全已成為國際共識。
中國工程院賀克斌院士研究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4年第3期發表《“雙碳”目標下我國新能源行業關鍵金屬供應分析》一文。文章基于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行業的歷史數據和規劃目標,設定了不同的發展情景;應用風電、光伏發電設備的壽命分布模型,評估了我國新能源行業關鍵金屬的需求、廢棄和供應情況;重點識別了銀、銅、鎵、銀、鋼鐵、釹等金屬的供應壓力,為2060年前構建綠色低碳能源發展格局提供了基礎支撐。在基準情景下,2035年的風電、光伏發電行業退役量分別為4.6 GW、28.3 GW;2035年、2060年的風電、光伏發電設備退役量(按質量計)分別為2.54×106 t、1.048×107 t。從我國新能源行業的關鍵金屬供應壓力來看,2030—2060年,鋼鐵為低風險(≤5%),釹為中高風險(25%~50%),銅、銀為高風險(50%~100%),鎵、銦因需求峰值過高而被列為極度危險等級。改善新能源產業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多樣性,既需要確保金屬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供應,也需要開展回收循環和高效利用;為此建議將風電、光伏發電退役設備按照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進行管理,將風電、光伏發電企業納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加快完善分布式新能源固廢回收體系,切實提高新興固廢回收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