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鄭州取消限價,將房價的定價權給予開發商之后,武漢也對類似事件作出回應。近日,有業主在政府部門留言板表示,自家小區的開發商惡意降價,售價從此前的2.3萬元/平米下降至目前的1.2萬元/平米,存在違規情況。
隨后,武漢方面回應,武漢未出臺限制房價下跌的政策,開發商有權自主定價。《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房地產在“限價”這一政策上更新不斷。除了部分城市取消商品房限價之外,多城也取消了土拍限價,限價房的討論熱度也降低。
“限跌令”身影漸弱
2021年8月份,湖南岳陽打響了“限跌令”第一槍,表示中心城區新房銷售的實際成交價不得高于備案價,但也不得低于備案價的85%。在岳陽之后,桂林、菏澤、惠州等城市跟上,表示新房的成交價不得低于85%。
2022年,“限跌令”的出臺出現了一波高潮。據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2年5月份至12月份,有近20個市(縣)出臺政策,限制商品房成交價格下跌幅度。同時,有個新房項目因降價銷售被通報批評并緊急叫停。
為了有效調控房價,商品房銷售價格備案制度在2010年推行。在“限價”之下,有關部門要求房企按照備案價或在允許范圍內按照浮動價格對房子進行銷售。但自今年以來,房企重新拿回了自主定價權。
7月31日,鄭州發文表示,取消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指導,開發企業可自主定價進行銷售或辦理預(銷)售許可備案手續。至此,鄭州全面松綁。中指研究院方面表示,今年以來,已經有沈陽、蘭州、鄭州的等多個城市明確取消商品房銷售限價。
8月7日,鄭州當地的一位房產中介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出政策當天,我們就聯系了客戶,表示房價后面可能會有變化,優質的新房現在可以考慮入手。但是目前客戶們多數還是處于觀望狀態,沒有出現成交量大漲的情況,開發商這邊對于新房的售價暫時也沒有大調整。”
鄭州取消限價之后,武漢市場也因房價問題出現了波動。近日,有多位業主在“武漢城市留言板”上反映,萬和光谷項目的售價從此前的2.3萬元/平米下降至目前的1.2萬元/平米,每平米大降超1萬元讓老業主難以接受,表示如此售價擾亂市場。
武漢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方面回應,武漢并未推出限制房價下跌的政策,商品房銷售價格由開發商根據市場情況自主決定,只需要確保不超過備案價即可。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多地對于房企降價售房開始持寬松態度。5月底,保定市人民政府回應有購房者有關房企降價售房侵害業主利益這一留言,表示商品房價格屬于市場調節價,開發企業可以根據市場行情、供求關系自主確定銷售價格,購房者與開發商可協商確定每套房屋的最終銷售價格,納入雙方買賣合同。
土拍“限價”也迎來放松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房地產的發展過程中,不同領域的“限價”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在房地產熱點城市,“限價”多數意味著低于市場價,對于購房者而言,冠以“限價”之名的房子更具性價比。例如,北京、天津、廣州等城市推出“限價房”,“限價房”的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價,主要保障無房家庭的居住需求,同樣對購房者的購房資質審查較為嚴格。
2022年10月份,天津率先終止了“限價房”的銷售。在房地產進入此輪調整期后,房價整體呈現下行趨勢,“限價房”也由此失去最大的競爭優勢。
“限價”在實際執行層面更多的是通過限地價從而達到管控新房房價的目的。在業內,土地被形象地稱為“面粉”,而房子則被稱為“面包”,面粉價貴,則面包價貴。以北京為例,2021年5月份,北京在一場大規模土拍中設置了房屋銷售價格引導機制,為所有的出讓地塊設置了價格天花板,該機制被認為是穩定未來上市房價的重要政策工具,由此開啟了土拍“低溢價率”時代。
北京、杭州等熱點城市對于土地價格的嚴格限制在遏制房價無限上漲方面的確有效,也同時催生出了“倒掛現象”,即新房的價格低于周邊二手房價。2022年9月底,北京太陽宮出現了“日清盤”,兩千萬一套的豪宅項目中建玖合府頗為搶手,原因就在于是“新型共有產權房”項目的中建玖合府每平米售價比周邊的二手房低5萬元左右,被稱為“買到就是賺到”。
但從2022年開始,便有市場壓力較大的城市取消了土拍限價。2022年3月份,在集中土拍中,東莞的6宗地塊未設置限價。同年7月份,南京的一場土拍中,有13宗未設置住宅銷售限價,在完成開發后向有關部門報備審核即可。
自2023年年底后,廣州、上海開始在土拍中取消限價,讓土拍回歸市場。北京則在今年6月份施行土拍溢價率分段指導政策,不同的溢價率對應不同的銷售指導價格。“無論拿地溢價率高和低,房企的利潤空間是可以得到保證的。同時,利潤空間也不可能無限擴大,所以也可以保證房價總體平穩。”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