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電動汽車還能變成大號移動充電寶?這是一種新型移動儲能技術,即車網互動(V2G),工作原理是在用電低谷時給汽車充電,在用電高峰時將多余的電反向供電給電網,賺取收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發布了《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再次明確了加強電動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
政策牽頭推動電動汽車反向給電網送電,將對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和充放電網絡建設帶來哪些變化?
推動汽車與能源轉型融合
業內專家認為,作為支撐新能源消納和推動充電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車網互動對促進電網供需平衡、提高電力系統整體運行效率、實現分布式新能源可靠并網等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這也是國內首個車網融合互動的頂層設計文件。
《實施意見》明確,初步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魯、川渝等條件相對成熟的地區開展車網互動規模化試點示范,力爭2025年年底前建成5個以上示范城市以及50個以上雙向充放電示范項目;到2030年,我國車網互動技術標準體系基本建成,市場機制更加完善,車網互動實現規模化應用,智能有序充電全面推廣,新能源車成為電化學儲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力爭為電力系統提供千萬千瓦級的雙向靈活性調節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江蘇、浙江、山東、福建、河北、湖南、湖北、安徽、新疆等地已在積極展開探索,推進車網互動試點項目。
7月10日,全國最大規模的車網互動示范區——江蘇無錫車網互動示范區正式商用。該示范區一期工程包含59輛車網互動充放電樁,單樁最大充放電功率可達60千瓦。在示范區內,車主點擊手機小程序中的放電按鈕,就可以向電網反向充電。當天上午,累計有50多輛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對電網放電,累計放電電量超過3100千瓦時。
企業方面也在積極響應。東風、廣汽埃安、吉利、比亞迪、長城、一汽、小鵬、蔚來、寧德時代等企業也都推出了支持V2G技術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翔在2023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上透露,其在建的新辦公大樓集玻璃光伏、分布儲能、汽車放電、智慧泊車、自動充電等功能,并啟用3層立體車庫,提供633輛新能源汽車停車位,汽車放電可調負荷和移動儲能的放電量可達3200千瓦時,預計今年年內便可投入使用。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院能源治理研究中心特聘專家李立理表示,相比自動駕駛,車網互動不存在難以克服的法規與倫理問題,在商用化方面的條件實際上更加成熟。未來電動汽車不再是單純出行工具,而是升級為可移動的儲能電站,這將重構汽車產業價值鏈,重塑汽車行業競爭格局。而且可能會比智能化更早和更猛烈的影響行業競爭格局。
推廣還需多方合力
雖然前景美好,但現階段V2G還很難進行大規模市場化推廣。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劉永東指出,車網互動是一項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工程,實現大規模車網互動需要政府頂層設計、
各方通力合作。除了政策,車網互動還面臨規模、模式、技術、標準等方面的難題。
“車網互動橫跨電網、交通、充電等多個環節,產業鏈條長、涉及部門多,目前各地試點普遍反映出基礎設施、政策機制、用戶引導等跨行業瓶頸。”劉永東補充道,建議政府部門加快開展能源交通協同轉型的頂層設計,在明確技術路徑、重點領域和部門分工的基礎上,加快基礎設施網絡、終端設備、通信標準、市場運營及服務小區物業配合等多個環節同步升級。
與此同時,業內專家表示,配電網也需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例如,配電網與新能源發電、電動汽車充放電進行技術融合,V2G電網接入設計方案,電網與電動汽車間能量和信息雙向互動等。
此外,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在2023全球工程創新論壇上表示,國家電網在北京進行的長達2年的試驗中發現,一個電動汽車車主通過錯峰售電可達到4000元/年左右的收入。在浙江舟山的首個V2G充電示范站,根據合同和用電實際,以電池容量為60千瓦時的普通家用車為例,一次送電40千瓦時,車主可賺12元。未來,如何設置一個合理的價格體系、商業模式,有效調動用戶側參與V2G的積極性,還需各方共同探索。
幾位新能源車主向《華夏時報》記者反映,他們對于V2G收益不能有效覆蓋電池壽命和安全性下降帶來的損失表示擔憂。
“這樣頻繁地充放電會不會影響車輛的動力電池穩定性,而且電池循環使用是有壽命的,況且現在能支持反向充電的樁也不多,去一趟實在麻煩。”某品牌新能源車主告訴記者。
“車網互動參與市場的最大問題在于結算,車主缺乏獨立戶號,無法滿足電力市場交易的要求。在過渡階段,建議在集中場站充電,通過統一的饋電訂單與國網結算,實現市場化收益。”能鏈智電智能電力總經理吳永超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目前車網互動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夠完善,車主更多扮演貢獻方的角色,充電場站參與交易的收益沒有傳導到用戶。因此,應當完善利益分配機制,保障車主的參與權益,提升車主的參與意愿。
深圳市車電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羽提出,車網互動還應探索更多適應的場景(公共、居民、專用)和車型(網約車、私家車、運營車)。現階段可針對特定場景和特定車型進行精準性商業化試點,發揮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