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截至去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800億元,其中深圳占比超過四成。下一步,廣東將依托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臺建設粵港澳“數據特區”。近日,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在給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建議提案答復中,透露上述信息。
形成以廣州深圳為主引擎的發展格局
根據答復,當前廣東人工智能產業逐漸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為主引擎,珠三角為核心、粵東西北各地市協同聯動,區域定位互補的發展格局。其中,深圳充分發揮自主創新及產業配套等優勢,布局建設“鵬城云腦”“深圳市河套算力集群”等,力推鴻蒙原生應用發展,積極打造全國人工智能先鋒城市,2023年核心產業規模達800億元。廣州致力打造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高地,2023年核心產業規模達450億元。
全省共布局建設11個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廣州、深圳先后獲批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兩個先導區的省份。截至去年,全省人工智能相關企業48.9萬家,數量居全國第一;人工智能相關上市企業數量1269家,約占全國總數的25%;人工智能產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34家,數量居全國第一。
工業機器人產量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
當前,廣東已形成從基礎支撐到關鍵技術,再到行業應用的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條。在基礎層,華為、騰訊、云天勵飛等龍頭企業在高端智能芯片、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傳感器等細分領域,均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在技術層,商湯科技、云從科技等企業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核心技術領域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在應用層,大疆科技、優必選等企業在智能機器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垂直領域加速賦能。
根據答復,廣東將全面推進“AI+”行動,以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大力發展先進智能機器人。加快機器腦、機器肢、機器體、通用產品等產品研發生產,推動人形機器人等具身智能機器人研制和應用。發展柔性交互、動態規劃路徑的協作機器人與自適應機器人等高精度工業機器人,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工業機器人被稱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自2020年首次超過上海后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約占全國產量三分之一,充分展現了廣東制造業積極實施“智造”轉型升級取得的成效。
深化粵港澳三地數字化合作規則規制對接
數據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之一。去年底,廣東省出臺《“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深化粵港澳三地數字化合作規則規制對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廣東將持續支持廣州、深圳數據交易所建設,推動跨境數據規則對接,通過跨境數據流通交易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持續探索數據跨境安全流通規則。
提案和建議答復提出,廣東還將依托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臺建設粵港澳“數據特區”,搭建數據要素跨境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可信存儲空間與流通平臺,爭取國家試點支持,在數據基礎設施、數據基礎制度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探索推動數據跨境共享和流通,打造數據要素市場“灣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