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的價格戰,引出了“電比油低”,引出了《保時捷中國與全體授權經銷商的聯合聲明》,引出了BBA為代表的豪車們八折剛起步、五折不叫苦的巨幅折扣,引出了大眾豐田降低產能,引出了日產本田關閉組裝廠,價格戰已經讓這些高高在上的主機廠遍體鱗傷。
不降價難道不行嗎?實際情況是,由不得你不降!
據乘聯會數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今年以來累計零售984.1萬輛,同比增長3.3%,其中新能源車1-6月零售411.1萬輛,同比增長33.1%,市場滲透率達到41.8%,值得一說的是,6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48.4%。
2017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達到了2994萬輛,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只有2.4%,是一個可以被忽略不計的小不點。
而到了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達到了3011萬輛,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達到了31%,傳統燃油車的銷量在這7年間實際萎縮了844萬多輛。
相當于每年倒閉一個巔峰期的廣汽豐田!
在中國車市獨有的主機廠壓庫和嚴監管模式下,不跟風降價,意味著完不成主機廠下達的提車任務,也就意味著放棄各種返利和三方承兌對流動資金的支持,特別是同城多家店的情況下,你不降,別人降!不降意味著找死,所以由不得你不降!
面對國產品牌,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強烈沖擊下,外資品牌可以說是節節敗退,終于敗退到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低于50%了,再下一步要怎么退?退向哪里?
熬到2024年7月,在這一個月中,影響最深遠的事情,莫過于寶馬宣布退出價格戰,將上半年的終端優惠政策大幅回調,這就相當于在5月底6月初的價格基礎上漲價了。
緊接著奧迪也采取了同樣的措施,奔馳沒有宣布這種優惠回調的舉措,而是暫時放棄了壓庫模式,經銷商們沒有了任務,至少穩住了相互殺價的勢頭。
據說其它的主流合資車企紛紛放出風來,將要效而仿之。
汽車價格卷到現在,寶馬率先回過神來了,市場營銷的核心終究是產品,價格雖然是重要手段,但絕對不是全部,而且對于汽車這樣的高度復雜和長產業鏈的工業品來說,產品的內涵和外延也是遠遠超出車輛本身的。
在產品力不敵新能源車的當下,回調優惠幅度的邏輯,就只能是在產品銷售以外的售后服務上下功夫了。
二
現在無論國產品牌還是外資品牌,只要不是直營,整車銷售基本上都不掙錢了,作為4S店,要靠什么生存呢?
為此,筆者專門走訪了本地的寶馬4S店。
經過探訪,盡管7月份的銷量回升了,但他們坦言,這種狀態不會持續下去,因為主機廠大幅降低了4S店的提車任務,庫存占用資金的壓力,得到了有效釋放。
另外,前期的提車,主機廠無條件提前發放了3個點的補貼,以及在寶馬金融上給予更大的支持,同時在占款處罰和其它考核上,都降低了處罰力度,將更大的終端決定權給到了4S店,這才有了“量價齊升”的壯觀景象。
不過,好戲只能唱一出,接下來是真的要靠售后生存了。
上半年的銷量持續下跌,已經在售后入場臺次上開始顯現。
這家寶馬店是一家新開業不久的店,由于沒有保有用戶,銷量的下跌就等同于首保入場的下跌,要想獲得更多的入場臺次,就只能跟別的老店搶用戶了。
在搶他店的用戶之前,首先是穩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新車銷售和續保的時候,優惠條款中,除了價格折讓,送保養就成了最先被提及的項目,購車送保養、首保免費、續保送保養,對于一些年行駛里程較少的車,保養幾乎成了全免費,完全不用車主掏一分錢。
普通維修現在幾乎都是2年以上的低頻次維修項目,想靠這些項目提升入場臺次和產值利潤,老店可能還有一些潛力可挖,新店就完全指望不上了,機電維修車間經??湛帐幨幍模粗屓诵睦锇l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