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水電企業關注度不斷增加,國投電力(600886.SH)上半年就接待了多達415位來自家境內外機構的投資者和分析師,采用“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進行了線上線下交流。國投電力是雅礱江流域水電資源開發唯一主體——雅礱江水電公司的控股股東。
盡管國投電力發電資產以水電等新能源發電為主,但火電裝機占比仍達31%。上半年以來,煤炭價格逐級走低,公司火電板塊有望持續受益。不利的方面是,由于新能源市場化交易占比增大 ,2023年以來風電、光伏的上網電價有走低的趨勢。
火電占比仍有3成
國投電力目前的裝機結構以水電為主,但火電仍不可或缺。截至 2023 年底,公司清潔能源裝機占比 69.31%,其中水電占比 52.08%,新能源占比 17.22%,其余是清潔、高效的火電項目約占30.69%。
國投電力火電裝機以高參數大機組為主,無30萬千瓦以下機組 (不含垃圾發電),百萬千瓦級機組占控股火電裝機容量的 63.97%;控股火電主要集中在沿海等經濟發達、電力需求旺盛的地區,如天津、福建等地。從發電量來看,2023年公司火電發電量580億千瓦時,同期水電發電量為942億千瓦時。
公司在調研中指出,國投電力視火電為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未來仍將是中國電力供應安全的重要支撐,即電力安全保障的“壓艙石”。公司計劃通過原址擴建、上大壓小和等容量替代等方式,提升先進高效火電機組的占比。
此外,公司還計劃對現有機組進行改造升級,提高發電效率,并將火電項目從單一發電轉向供熱、供汽等綜合能源服務領域,推動火電業務的高質量發展。
煤炭采購成為是影響火電業務毛利率的核心因素。 2023年,國投電力的采購標煤單價為999元/噸,同比下降了17%,促使整體毛利率上升。
在交流中公司表示其機組效率也得到進一步提升,2023年供電煤耗平均為296.9克/千瓦時,比前一年下降了1.89克/千瓦時。此外,公司的海運直達火電裝機容量達到857萬千瓦。在沿海電廠,公司加強了對煤炭市場形勢的研判,通過合理控制采購節奏和利用進口煤等策略降低采購成本,優化了長協煤計劃調運。
長遠來看,煤電企業正在經歷從單純發電向發電兼調峰的轉型,這可能導致利用小時數下降的風險。同時,新的容量電價機制有助于穩定煤電行業預期并回收固定成本。
容量電價,又稱為容量支付或容量補償,是電力市場中為電力系統提供必要的備用容量而支付給電力生產者的費用。與電量電價(按實際消耗的電量計費)不同,容量電價主要針對電力生產設施的可用性和其為電網提供調峰能力的潛在價值進行補償。
隨著旗下多個水電項目推進,未來國投電力火電的“存在感”將逐漸降低。目前,公司已經開工建設卡拉、孟底溝水電站,合計裝機容量為342萬千瓦,且已核準牙根一級水電站30萬千瓦的項目。國投電力表示將持續做好雅礱江流域水能資源的滾動開發工作。
綠證對沖降價壓力
風電與光伏項目也是國投電力投資的重點。在新能源平價上網的大趨勢下,隨著新投產的平價項目增多、補貼項目的占比壓降,光伏電價開始走低。
如國投電力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光伏上網價格明顯走低,風電上網基本持平。具體來看,第四季度公司風電上網電價0.499元/千瓦時,光伏上網電價0.569元/千瓦時;全年,風電平均上網電價0.486元/千瓦時;光伏發電平均上網電價0.665元/千瓦時。
面對新能源市場化交易占比增大和電價下降的壓力,國投電力介紹了已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制定了交易規范流程,加強中長期營銷計劃管理,提升運維水平;加大力度培養新能源營銷人才,提升專業化水平;充分利用新能源的綠色環境價值,擴大綠證綠電交易規模,并將綠證交易電量納入節能考核指標,以應對高耗能企業的強制配額要求。
綠證,全稱綠色電力證書,是一種代表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電子憑證。它主要用于標識和交易可再生能源發電所產生的環境效益。綠證的核心目的是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通過為綠色電力提供一個可交易的市場機制,增加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經濟吸引力。
當一定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如風能、太陽能、水能等)被送入電網時,相應的綠證將由國家能源局或其他授權機構核發。通常情況下,1個綠證代表1000千瓦時可再生能源電量。綠證可以在特定的交易平臺上買賣,允許發電企業出售綠證給其他需要減少碳足跡或履行可再生能源配額的企業或個人。這種交易使得綠證成為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額外收入來源。
國投電力在2023年度累計進行了2.73億千瓦時的綠電交易,而在2024年上半年已進行了9.6億千瓦時的綠電交易,綠電平均價格與市場均價基本持平。在綠證方面,公司在2023年度交易了13.81萬張綠證,而2024年上半年交易量大幅增至176.52萬張。
未來國投電力在新能源板塊還有較多潛力可挖。公司正探索電力產業鏈的多元化投資,包括抽水蓄能、新型儲能和配售電等項目,旨在促進化石能源與新能源的協調發展,加強綜合能源投資運營能力。調研中公司表示將專注于核心主業,利用自身優勢,在“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穩健推進水電、風電和光伏等清潔能源的投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