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到次品后,消費者可以直接申請僅退款而無需退貨的“僅退款”功能,原本是令不少消費者拍手叫好的一項電商售后服務。然而,當為保障消費者體驗而設立的平臺規則被部分買家惡意利用,消費者和商家利益出現“拉鋸”。
近日,淘寶宣布對“僅退款”服務進行優化,一邊提升消費者體驗、一邊保障商家服務的天平正在重新校準。
“僅退款”規則獲松綁
“網購到手的東西跟商家描述不符,原本跟商家溝通了幾句沒談攏,正頭疼呢,系統自動彈出‘僅退款’。我點同意之后,馬上就收到退款了。”這是市民林先生不久前給女兒網購的一次售后經歷。
“僅退款”是近年來多個電商平臺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所推出的一項服務。以淘寶此前的規則為例,當賣家差評或者違規情況過多被消費者投訴,或者賣家未經買家允許延遲發貨、強制發貨的,系統將支持買家“僅退款”。
對消費者來說,“僅退款”無疑是一大利好,遇到貨不對板、以次充好等問題時不用再和商家“扯皮”,消費底氣更足,維權更容易。
然而,該服務推出后也被部分惡意退款的消費者甚至“羊毛黨”利用。兩年前購買的口紅仍然可以退、購買狗糧后用虛假的寵物死亡證明申請退款、上千元的洗衣機因“無法安裝”被“僅退款”……諸如此類的惡意退款,令一些商家叫苦連天。
不久前,淘寶宣布將升級對已收到貨“僅退款”的異常行為識別模型,拒絕有異常行為的“僅退款”訴求。此外,從8月9日起,淘寶將對優質店鋪減少或取消售后干預,對于店鋪綜合體驗分高于或等于4.8分的商家,平臺不會通過旺旺主動介入、支持收貨后的“僅退款”行為,而是會鼓勵商家先跟消費者協商;對于其他分段商家,平臺將根據體驗分給不同程度自主處置權,體驗分越高,自主處置權越大。
合理“僅退款”需求可自主協商
記者了解到,“僅退款”早期主要針對價格較低的商品或生鮮商品,商家在權衡退貨所需運費和退回商品的價值后,可能會傾向于主動提供“僅退款”這一售后方式。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電子商務首席專家李鳴濤表示,“僅退款”在國內作為一種平臺規則出現,是從拼多多開始的。2021年,拼多多在國內推出“特殊情況僅退款”機制,即針對單筆20元以下的訂單直接退款,涉及更高金額訂單時,系統通常綜合多項指標考慮,主動為信用記錄優秀的用戶部分退款。
面對下沉市場用戶的激烈爭奪,抖音電商、淘寶、京東、快手等電商平臺也相繼跟進,加入支持“僅退款”的陣營。直到此次,淘寶率先松綁“僅退款”。有參與測試的商家反映,店內收到的不合理“僅退款”銳減,正常的“僅退款”需求普遍也可以由商家和消費者自主協商。
李鳴濤建議,后續各大平臺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僅退款”這一規則,平衡好消費者權益與商家利益之間的天平:一方面,“羊毛黨”、惡意退款者,可以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進行“標記”,建立防范機制;另一方面,要留給商家申辯和反饋的空間,比如對于有爭議的商品,平臺客服可采用人工審核的機制,甚至引入第三方機構仲裁,更加中立地處理商家和消費者的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