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過萬的新職業:用數據“喂養”AI
人工智能訓練師:通過自動化改造
讓一線工人們工作條件變得更好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一批乘著新浪潮的新職業正在涌現,人工智能訓練師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人社部最新公布增設的新工種。
如何讓人工智能更“懂”人?8月11日,記者采訪了湘潭華菱云創數智科技有限公司的兩位人工智能訓練師。
讓AI更“懂”人,更好地提供服務
“訓練機器人就是讓AI更‘懂’人,更通‘人性’,從而更好地提供服務。”23歲的趙雨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目前是湘潭華菱云創數智科技有限公司一名人工智能訓練師。
“人工智能訓練師其實就是人工智能的老師,通過投喂數據,或者說喂給AI我們想要的標簽,最終呈現出想要的效果。”趙雨晴告訴記者,目前人工智能場景廣泛應用在人臉識別、醫療輔助機器人、工業等領域,她在做的是人工智能工業場景。工作主要是到工業現場做場景調研,與現場工作人員溝通需要進行智能化改造需求的產品,然后根據需求制定方案,“就是對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材料進行加工,對圖片進行采集、數據進行標注、訓練,同時根據反饋調整參數,優化算法,從而達到現場應用的要求。”
畢業一年多,趙雨晴一直在從事人工智能相關工作,她所在的單位,從事類似工作的同事還有十余位,賀同增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兩人一起參加了湖南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人工智能訓練師項目的比賽。
“人工智能是讓機器人模擬人類思維,就像是一個超級聰明的‘機器人大腦’。”賀同增說,AI的核心是算法,可以理解為AI的“大腦”。“大腦”懂得越多、轉得越快,AI的能力就會越強。
“AI是幫助改善工作和生活的工具”
人工智能發展如此迅速,AI會不會替代車間工人?作為一名人工智能訓練師,這是趙雨晴和賀同增被問得最多的問題。
“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是讓一線工人下崗,而是升級后再出發。以我們單位為例,用人需求從前臺走向了中后臺。”趙雨晴告訴記者,后臺需要很多技術專職人員維護產線運轉,也需要大量軟件工程師根據不同的產品,編寫不同的軟件程序,才能讓無人化的設備運轉起來。
“AI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幫助我們改善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讓生活更加便捷、更加美好。”趙雨晴表示,她有幸參加了幾個項目的研發,通過自動化改造,讓一線工人們的工作條件變得更好。
賀同增認為,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必然對用工結構帶來影響,但這種影響未必是“替代”,而是用工場景和專業的改變。
“這是一個讓人充滿希望的職業。”提及工作前景,趙雨晴充滿信心,“時尚、前沿,待遇也很理想,目前月薪一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