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品質開口”,這是“讓汽車說話”的延伸。
上世紀末,在與美國汽車媒體交流時,印象最深的是“我們要讓汽車說活,而不是主觀評價”這句話。后來就萌生了在國內流行的汽車年度質量評測排行榜。所不同的是,美國一些評測方既是媒體,也是頗具專業水準的評測機構,類似于《財富》的排行榜。這種權威,很難質疑,不受制約,以第三方的標準和設備,從消費者的角度在市場上抽取商品車進行評測。
這一招很厲害,提高了傳媒的公正性地位。這也是“讓汽車說話”的由來,成了汽車購買的權威指南。相對于營銷話術而言,此舉直接給力,勝過流量追逐。這是用事實說話,應了一句老話說,是馬是驢拉出來溜溜就知道。眾所周知,國內汽車評測排行榜可信度不高,也有爭議。原因很多,尤其近年來對評測質疑漸多,失去了公信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走進工廠”,眼見為實的媒體活動盛行起來。說白了就是“讓品質開口”,沉浸式體驗。
8月8日,廣汽豐田(簡稱“廣豐”)在滬舉行“品質科技博物館全國巡展”,地點在上海時尚地標“800秀場”。此舉,旨在展示廣豐造車的“作業規范”、生產標準、工藝要求、生產細節,并延伸到材料選擇和供應商體系的培育。這里既有硬核科技,也有軟性文化。其中,“讓品質開口”,凸顯“大廠段位”,全方位闡釋“原生品質”,以及背后造車底蘊等,是此次巡展的重點。
嚴格地說,這是“汽車解密”,也是造車文化的普及,賦予產品靈魂的源頭。這也是為消費者走近廣豐,公眾了解廣豐,社會看懂廣豐打開的一扇窗口,其意義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巡展,而是注入了“造車文化”,讓產品“有溫度”。那么,此展想告訴我們什么?
這就不能不回顧歷史。三十余年前,即20世紀90年代,汽車對于國人來說還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生事物,尤其是在制造技術領域更是深不可測,有點神秘,成了外界關注的熱點。
在當時,有人已敏銳地意識到,汽車私有化的腳步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面對大廠,也就是合資車企的造車技術,不是仰視就是膜拜,深層次原因是我們受制于造車標準的落后,這就有了“國產化”運動的興起,實際上就是對標。其中被傳為“神話”的就是“豐田生產方式”,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者們視為“改變世界的機器”,認為這才是“造車的秘密”,超出汽車范疇,掀起一股全球的跟隨熱。事實證明,迄今為止,豐田是目前在世界上車賣的最多的汽車公司之一,也是贏利狀況最好的一家世界級車企。其中,汽車造得好成了公開的原因。
這就是豐田的神秘。為何被堪稱其“造車高手”?不論是同行,還是用戶,包括研究者,豐田依然是個謎,近乎是行業內繞不開的話題。坊間流行“豐田車開不壞”,得到不少案例證實,殘值率高,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而用戶在比較中的獲得感,并非偶爾,而是常態,尤其是廣豐凱美瑞暢銷不衰近20年,素有“上下通吃”的共識,至今都是B級車的風向標就是佐證。那么,其奧妙是什么?
看了“品質科技博物館巡展”也就一目了然,秘密就在于“有思想的造車”。即用制造保障“零不良率”,用制度保障體系“零不良率”,用理念育成(與供應商建立共同體)“零不良率”等。縱觀來看,就是用思想造車,盡管這是遲到的“解密”,但核心是“造車育人”,傳遞“物語”。這種將思想生成科技,并轉化為產品落地,看似生產方式,其實是品質文化,源自對“量產幸福”的追尋。
我想,這才是廣豐舉辦此巡展的意義所在。環顧當下新勢力造車,多數不是“貼牌車”?這就不得不引人思考,難以安枕。綜合看,我們現在的造車理念又有多少新的突破或創新?在造車定義滿天飛、概念隨意吹的今天,我們的造車技術真的牛了,遙遙領先了嗎?而在諸多汽車拆解中,為何還有不應出現的問題?是技術問題,還是誠信問題,乃至違規和不法,等等。由此,品質,以及內涵與外延并非簡單,事關消費質量,涉及品牌信譽和車企形象。豈敢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