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小米終于從坑里爬出來了。
根據小米近日剛發布的年報,雖然其收入同比還是減少 3.2%,但小米各項業務的利潤率均有所好轉,再加上利息、投資收益等非經營所得的助推,小米 2023 年非通用會計準則下的凈利潤較 2022 年同比增長了 126.3%,從 85.2 億元增長到 192.7 億元。
不過,2024 年,由于造車業務前期的成本、費用增長( 汽車進入銷售階段銷售費用肯定會增加 )、手機零部件漲價等因素影響,小米可能又會踩坑。
我們先來分析小米 2023 年的經營情況。
小米的收入主要分三塊,智能手機占 58%,IoT 與生活消費品( 電視、筆記本、冰箱洗衣機、可穿戴設備等家電數碼產品 )占 30%,互聯網服務( 廣告、游戲等 )占 11% ,剩下還有 1% 的少量其他收入。
先說貢獻收入半壁江山的手機業務情況。
從全球大盤數據看,Canalys 的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智能手機的全年總出貨量為 13.5 億部,同比增長 7%,接下來的 2022 年出貨量同比減少了12%,2023 年又繼續減少了 4%,達到 11.4 億部。
小米的手機業務跟隨大盤波動。出貨量下降 3.3%,從 2022 年的 1.51 億部減少到 2023 年的 1.46 億部。
手機均價方面下降 2.7%,從 2022 年的每部 1111.3 元減少到 2023 年的每部 1081.7 元。
所以手機業務的收入減少 5.8%,從 2022 年的 1672 億元減少到 2023 年的 1575 億元。
手機價格方面,雖然小米在財報中,多處強調小米手機高端化方面的進展,但編輯部認為短期內還不是該慶祝的時候,高端化還沒有真正達成。
先看小米自己的表述。
出貨量方面,四季度大陸地區 4000-6000 價位銷量排名第一,市占率28.2% 。乍一看,小米手機的高端化已經成了。
但,蘋果、華為在 4000-6000 這個統計區間就沒怎么參與競爭。iPhone 15 128G 版的發售價為 5999 元,再減去電商平臺的幾百元補貼,剛好符合小米的參賽標準,但更高內存版本的 Plus、Pro、和 Pro Max 系列就不符合參賽標準了。而華為 Mate 系列的在售新款僅有 Mate 60 的兩個小內存版本落在這個統計區間里,Mate 60 Pro、Mate 60 Pro+ 和 Mate 60 RS 等主力高端機型的起售價均高于統計區間。
用電影《 少林足球 》里的說法就是:球證,旁證,加上主辦,協辦,所有單位全是我的人,你怎么和我斗?
此外,手機往往在剛發布時價格最高,之后每個季度不斷降價;小米除了中國市場,還有海外市場,其中歐美市場均價較高,東南亞、拉美、非洲市場價格較低。
所以,加權之后,小米所有手機的均價,最終仍然只在 1000 元上下。
某種意義上,小米手機和洋河這類二三線白酒很像。雖然有夢之藍手工班這種千元價格帶的高端白酒,但走量的還是海之藍、天之藍系列。
電話會中,小米管理層在被問及小米 14 Ultra( 2 月 27 日發售 )上市之后的市場反饋情況以及消費情況時,說:
“ 中國市場的表現非常不錯。相比上一代的小米13 Ultra做了兩倍的備貨量。目前來看,我們還是有一些產品是在缺貨的,像鈦合金版等等。”
“ 海外市場方面,( 小米 14 Ultra )近期剛剛開售,反響還是非常不錯的,( 小米 14 Ultra )在海外市場的售價在 1500 歐左右,這個價格正好與三星的 Ultra 系列以及 iPhone 15 Pro 系列處在一個價格段,從銷量、競爭的角度來說,小米還是能直面他們的。”
“ 從預售的情況來看,歐洲市場( 的表現 )比上一代翻了三倍多。整體來看還是非常不錯,同時這也帶動了小米14標準版的銷售。”
“ 2024 年我們一定要突破 6000 元到 1 萬元這個價格段。同時,我們要在全球做高端化戰略。大家會看到在 2024 年,小米在海外尤其是歐洲市場的高端化會再上一個大臺階。”
但編輯部僅保持謹慎樂觀態度,大多數消費者會天然地更傾向于本國品牌,國內市場是一回事,國外市場又是一回事,小米的海外市場的表現很可能不如國內市場。
總之,小米的手機均價不會騙人,我們可以繼續觀察再對小米手機沖高是否成功下定論。
毛利方面,小米手機的營業成本從 2022 年的 1522 億元降低到 2023 年的 1345 億元,同比減少 11.7%,超過收入 5.8% 的降幅。小米財報中稱 “ 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機的收入減少、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以及境外市場存貨減值撥備減少所致。”
但,零部件成本下降這個因素,可能馬上就要逆轉了。
2023 年,存儲芯片價格因供過于求大幅下跌,三星、SK 海力士、美光都出現大幅虧損,于是存儲三巨頭開始執行減產計劃,DRAM( 運存 )和NAND FLASH( 內存 )價格先后止跌反彈。
半導體調研機構集邦咨詢預測,移動設備存儲芯片和價格未來將進一步上漲,2024 年第一季度環比漲幅將擴大至 18~23% 。
屏幕方面,做面板的京東方也已經持續虧損一年多,反轉就在眼前。
屆時,動輒 16G+1T 的豪華配置會陷入不漲價則影響毛利率、漲價則可能影響銷量的兩難境地。不知道小米該如何實現規模與利潤并重。
IoT 與生活消費品業務方面( 電視、筆記本、冰箱洗衣機、可穿戴設備等家電數碼產品 ),收入微增 0.4%,從 2022 年的 798 億元增長到 801 億元,毛利率 16.3%,同比提高 1.9 個百分點,整體表現中規中矩。
表現亮眼的是互聯網服務( 廣告、金融等 ),2023 年,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和毛利率均創歷史新高,收入達到 301 億元,同比增長 6.3%;毛利率達到 74.2%,同比提升 2.4 個百分點。
但,小米的服務收入占比僅 11%( 低于蘋果服務收入近 20% 的占比 ),對整體業績的貢獻不大。
一部分原因是,在海外市場,小米手機更多偏向于硬件產品,軟件生態主要由谷歌占據,比如從 Google Play 下載應用,看視頻用 YouTube,用 Chrome 上網等等,而這很難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