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下跌,交付量下滑,全球裁員,曾經被供上神壇的特斯拉風光不再。有分析師認為特斯拉二季度汽車交付量恐延續頹勢,有國外媒體報道稱,作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制造商、最成功的汽車公司之一,特斯拉正慢慢跌落神壇。進入2024年,特斯拉似乎一直在走下坡路,在股價大跌后,又曝出裁員1.4萬人的消息。一直引領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特斯拉究竟是怎么跌落神壇的?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交付量下滑、全球裁員
特斯拉跌落神壇?
比裁員消息更早到來的是交付量和利潤的下滑。特斯拉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業績顯示,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8.5%至38.68萬輛左右,是2020年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滑;環比下降幅度則超過20%,創下過去5個季度的新低,且遠低于分析師平均預期的44.9萬輛。還有分析預測,二季度特斯拉的交付量恐怕會繼續下滑。
比交付量下滑更早出現的是利潤的下降。財報顯示,2023年,特斯拉出現自2017年以來的首次年度利潤下降,其中,2023年四季度利潤大降40%。2023年,特斯拉每股收益為3.12美元,較2022年創紀錄的4.07美元下降了23%;在調整后利息、稅收、折舊和攤銷前盈利(EBITDA)為166億美元,較2022年的192億美元下降了13%。雖然特斯拉仍是單車盈利最高的新能源車企,但利潤的大幅下滑仍昭示著其正在陷入危機。
需求放緩、車型更新慢等因素降低競爭力
當前,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市場電動汽車需求放緩被認為是特斯拉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美歐市場,這讓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企遭遇了很大挑戰。有分析認為,基礎設施薄弱和混動車型擠壓是美國電動汽車需求放緩的兩大制約因素。早在去年四季度,美國電動汽車增長就出現頹勢,同比增長從三季度的49%下滑到40%,也低于2022年同期的52%。特斯拉首先受到需求萎縮的沖擊,導致銷量下滑的同時,股價也大幅下跌,各種負面消息接踵而至。
今年3月,美國能源部和環保署分別發布新的汽車行業相關標準。其中,美國能源部宣布放寬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允許汽車制造商不再執著于大規模生產純電動車型,放緩了汽車電動化腳步。美國環保署公布的《2027~2032年乘用車、輕型卡車和中型車輛尾氣排放標準》,無論是限排目標實現時間,還是鼓勵車型采用方面,都沒有給予汽車電動化轉型更多鼓勵和支持。美國J.D.Power負責電動汽車業務的副總裁伊麗莎白·科瑞爾表示,美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問題已經讓購車者對電動汽車的興趣連續5個月下滑。現在,只有23%的購車人表示很可能會考慮購買電動汽車。去年9月,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宣布將燃油車禁令實施時間從2030年推遲至2035年。歐美放寬對燃油車的限制,直接降低了電動汽車的市場需求。
技術領先優勢減弱 Model 2肩負重任
不過,挽救頹勢并不容易,因為把特斯拉推上神壇的技術優勢和商業模式創新正在褪去光環。一直以來,特斯拉的輔助駕駛持續引領行業發展。特斯拉FSD輔助駕駛系統分為AP、EAP和FSD三個類別。其中,AP為最基礎版本,免費且是標配,在中國市場可以使用;EAP為增強輔助駕駛,在AP基礎上,增加了智能機召喚、自動泊車、NOA等功能;FSD主要功能包括導航輔助駕駛(NOA)、自動變道、自動泊車、智能召喚、交通信號識別、(基于導航路線的)城市道路自動轉向等,目前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現在,FSD仍被寄予厚望,認為如果能在中國等更廣闊的市場使用,或對其提振銷量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不過,業內專家也提出質疑,隨著中國智能駕駛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量產的加速,在爭議中前行的特斯拉智能駕駛功能究竟還能保持多久的競爭力?“隨著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興起,特斯拉的很多智駕功能優勢都沒那么明顯了,這也是中國汽車品牌銷量快速上升的根本原因。”某自動駕駛領域的專家坦言,從誕生之初就被貼上科技、智駕標簽的特斯拉,這幾年技術迭代速度明顯放緩,最終難逃被更具活力的中國車企分割市場份額的命運。
除了輔助駕駛功能,特斯拉曾經率先應用的一體化壓鑄技術、超級快充,甚至直營模式等,也都被其他企業玩出新花樣,特斯拉在這些方面的領先優勢在不斷減弱。目前,一體化壓鑄技術已經成為很多造車新勢力的量產技術,800V快充也讓特斯拉的超級快充不再“一騎絕塵”,直營更是被眾多造車新勢力的“與客戶共創”等更貼近消費者的理念超越。同時,特斯拉自研電池等技術量產的步伐在放緩,重重因素疊加,導致特斯拉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領先優勢不斷減弱。
在光環愈加暗淡之際,售價更低的Model 2被認為是特斯拉提升市場銷量的救命稻草。馬斯克曾透露,Model 2車型將在保證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基礎上,價格下降到Model 3的一半。如果Model 2的售價真的能下探到10萬元左右,對消費者來說的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過其品牌形象是否也會因此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