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總部位于德國沃爾夫斯堡(亦被稱為“狼堡”)的大眾汽車集團,正在中國安徽打造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在近期的調整中,大眾汽車集團已經將在華純電動車研發進一步整合至位于安徽合肥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VCTC”),VCTC將成為“東方狼堡”。
8月22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方面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并未否認“東方狼堡”一說。其稱,VCTC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發,是大眾汽車集團在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被賦予了更高的研發自主權。
“汽車新四化”產業研究者、北京知行韜略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楊繼剛認為,相對而言,在傳統車企陣營中大眾汽車集團是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行動最快以及變革決心最大的車企。其之所以將VCTC打造成為大眾汽車集團在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是基于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單一市場,有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成熟的配套體系,能幫助其提高生產和研發效率。同時,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通過VCTC大眾汽車集團還可以將中國經驗快速復制到其歐洲市場,這對于大眾汽車集團的全球戰略而言至關重要。
“嵌入到中國汽車生態系統中”
2024年7月,中國汽車市場迎來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時刻: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數據,當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單月零售滲透率首次超過50%,達到51.1%,同比提升1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在乘用車終端銷售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超過燃油車,成為市場主流。
可以看到,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快速提高,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已然發生巨大變化。
2023年,全面轉型新能源的比亞迪已取代一汽-大眾登上年度“銷冠”寶座。而根據乘聯會發布的數據,2024年1~7月,比亞迪再次以170.03萬輛的銷量成績超越一汽-大眾,后者的銷量為88.57萬輛。此前亦長期位列中國汽車銷量榜單前兩位的上汽大眾2024年1~7月的銷量數據為59.91萬輛,已與比亞迪拉開較大差距。
面對中國汽車市場新的變局,作為第一批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國際汽車制造廠商之一,以傳統燃油車為主的大眾汽車集團不愿錯失良機,欲小步快跑,通過一系列戰略調整,追趕上中國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水平。
“為了更好地把握中國市場的趨勢,大眾汽車集團正在持續深化‘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部署。近年來,大眾汽車集團在合肥建設先進的生產、研發和創新中心,旨在更好地利用中國市場的增長動能和創新實力推動發展,不斷加強本土研發能力。VCTC是這一戰略的核心。”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方面告訴記者,已于2024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的VCTC涵蓋整車開發、零部件開發及采購職能,是大眾汽車集團在華對接合資公司需求和合作伙伴的中心接口。
記者了解到,VCTC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發,將鏈接本地供應商生態系統,實現更優的成本效益。“VCTC作為大眾汽車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能夠讓我們與中國所有合作伙伴進行更緊密的合作,包括與小鵬汽車、地平線以及中科創達等方面的合作。同時,它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嵌入中國蓬勃發展的生態系統中,進一步優化我們的布局。”
據悉,VCTC正在開發大眾汽車集團首個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電動汽車平臺CMP。從2026年起,大眾汽車集團將依托該平臺,開發不少于4款面向緊湊級入門市場的電動車型。
此前,大眾汽車集團的做法是在歐洲進行車型開發,再到中國市場銷售。顯然,這種反應鏈條長的模式已不再利于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的布局。當下,大眾汽車集團希望通過本土開發以及與中國本土企業深度合作,通過技術整合完成降本,以保持成本競爭力以及產品競爭力。
“以前,在燃油車時代,對于兩個在華合資企業——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大眾汽車集團采用的模式是,在德國總部大本營進行產品研發,讓合資企業直接用它的平臺在中國生產汽車。在電動化轉型的1.0時代,它也是這么做的。不過,后來大眾汽車集團發現,這樣的模式遠離市場,規劃的節奏和速度跟不上本土市場需求,使其兩個合資企業在中國市場面臨失速的局面。”淺覺深知咨詢創始人、前羅蘭貝格咨詢項目經理陸盛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幾番調整之下,大眾汽車集團在華本土化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即不僅管理層上實現“本土化”,中國市場作為獨立的業務單元可以自行決策,還引入了本土市場資源。“中國市場引領汽車產業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大眾汽車集團希望運用中國市場的本土資源去強化自身的競爭力。”
VCTC將使研發周期縮短30%
“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時間就是一切。”8月19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如是表示。這反映出大眾汽車集團當下對于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迫切心態。
目前,中國電動汽車廠商在產品開發速度上占據優勢。今年7月,全球咨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發布的《全球汽車市場展望》報告顯示,中國電動車廠商打破了汽車開發時長常規,相比傳統的本土車企,將新品推出時間減半(從40個月縮短至20個月,有的甚至能達到18個月)。
艾睿鉑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聯席負責人及亞太區汽車及工業品咨詢業務負責人戴加輝(Dr. Stephen Dyer)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汽車品牌最值得外資借鑒的是新產品研發周期。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平均1.6年就能將新車推出上市,而非中國汽車品牌普遍需要5.4年。
“1.6年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傳統車企一般都需要5年時間才會將新車推出上市。然而,對于傳統車企而言,5年前的客戶需求到今天肯定有變化,所以其瞄準的目標已經失效了。”戴加輝還表示,在推出新車型后,中國廠商通過OTA(遠程下載技術)進行的更新是全球傳統汽車制造商的20倍。根據艾睿鉑方面提供的數據,從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中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的OTA次數共有40次,中國傳統主機廠僅7次,全球傳統主機廠僅2次。
這樣的現狀讓大眾汽車集團意識到必須加快產品研發節奏。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方面對記者表示,大眾汽車集團正在謀求通過更好地運用本土創新力量,來更敏捷地響應中國市場的需求。同時,其將持續通過定制化產品快速響應市場趨勢,進一步加速純電動攻勢。
而通過VCTC,大眾汽車集團將開發部門和決策流程在合肥整合,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車型。記者獲悉,VCTC在產品開發初期就將車輛和零部件的開發與采購進行整合。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方面告訴記者,憑借著更高的研發自主權,VCTC將使大眾汽車集團能夠利用中國市場的本土創新和對中國市場的深刻洞察,更快速地作出反應。“VCTC將使大眾汽車集團新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周期縮短30%。”
在中國激烈的新能源市場競爭中,大眾汽車集團已重新進行定位,其將2030愿景設置為“成為中國市場排名前三的汽車制造商”。同時,按照規劃,到2030年,大眾汽車集團將提供超過30款純電動汽車。
“實際上,大眾汽車集團把它在中國市場的戰略進行了一些調整,從以前要做中國汽車市場的老大,到未來要‘成為中國市場排名前三的汽車制造商’,我們看到了大眾汽車集團的妥協。它從側面承認了它在中國汽車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智能化轉型中跟不上比亞迪、特斯拉等品牌的節奏。現階段,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挑戰,包括新能源、智能化、數字化轉型能否跟上中國市場的節奏,能不能在智能駕駛方面提供更好的體驗,以及在供應鏈方面做到更高的性價比。”陸盛赟說道。
不過,陸盛赟同時也提到,相對于在中國市場上的其他外資企業,大眾汽車集團比較看好中國市場,在華布局決心堅定,并且愿意進行更多的嘗試,譬如與小鵬汽車進行技術合作,這將為其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增加更多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