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嶺南水鄉國際動漫周”在東莞開幕。一場主題為“AIGC助力中國動畫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交流會在洪梅市民中心舉行。來自廣東省的動畫與數字媒體專業教育界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創新模式和案例,共同探討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對動畫產業及相關專業教育的深遠影響,推動中國動畫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AI應用亟待建設“安全圍欄”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刻地改變動畫和數字媒體行業,行業工作流程和就業需求結構隨之變化,對動畫與數字媒體專業的影響也日益顯著。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從各自角度分享AIGC技術在動畫制作中的應用現狀與教學實踐,共同探討技術在未來動畫產業中的潛在作用和發展方向。
今年7月,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和實驗藝術、數字藝術與動畫作品展在上海開展。一批借助AIGC人工智能藝術生成的作品登場,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我看的時候一直在想:人工智能究竟能為我們帶來什么?人工智能創作出出色的作品,是否意味著學生培養出真實的創作能力?”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動畫導演李劍平開門見山地提出自己的困惑。
不少專家都感受到AI對就業市場帶來的沖擊。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助理羅保權觀察到,越來越多短片開始使用AI進行全產業鏈的設計,業界對掌握AI技術的崗位需求也在逐漸增多。不過,倍視傳媒副總裁謝寧卻指出,盡管AI可以快速生成數字人、數字環境、特效動畫,但由于可控程度低,因此在高端影視的特效動畫制作中尚未發揮太大的作用。
“好萊塢客戶已無一例外規定不允許在項目中使用AIGC的元素,我們也需要盡早建設‘安全圍欄’。”謝寧提醒,AI帶來的知識產權與數據安全性問題正在成為人類目前面對的最緊迫的問題。AI帶來的版權問題,同樣引起中國美術家協會漫畫藝委會秘書長王立軍的關切。在他看來,目前AI學習的大量素材相當于“零元購”,業界還有待相關版權法規的進一步完善,方能打消AI廣泛投入應用的顧慮。
AI時代需要師生參與共創
2023年被稱為“AI元年”,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劉平云嘗試開始運用AI進行創作。“AI是一個最好的工具,但是我們現在只是看到非常匠氣的表達、沒有靈氣。”不過,他同時意識到,教育者面對AI時代也需要轉變思維:“AIGC離不開老師與學生的共創,老師更多承擔召集者、組織者、參與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名決策者。”
對此,劉平云認為,未來的大學教育應包括“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兩個環節:大一、大二應強化人文思想教育,著重“發現問題”;而大三、大四應推動產教融合,著重“解決問題”。“我們的課程需要特別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計算思維,而計算思維是美術院校的同學特別缺乏的。”羅保權說。而何帥則意識到,AIGC的發展縮窄了技術的差距,“相比之下,學生對美的認知顯得更為重要”。
“每個新事物出來時都會是一把雙刃劍。”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湯曉穎坦言,AI對勞動力的替代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門檻,然而也無疑有助提升行業生產效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部分。“AI是人類創造的工具,我相信它無法超過人類。AI就像一支筆,一支筆在偉大的藝術家手下可以畫出最美的畫卷,但在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手里還是一支筆。”法國亞歐洲際影視制作傳播機構總經理姚國強總結道。
面對AIGC的井噴式發展,教育界與產業界也在攜手行動。在交流會的尾聲,廣東省本科高校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與百年國漫陳列館簽署《教學實踐基地合作協議》。廣東省高校將與百年國漫陳列館通過共建教學實踐基地,拓寬粵港澳大灣區動漫與數字媒體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