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6年,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再次站上發布會舞臺。
魏建軍把“最后一次”和“最新一次”都給了魏牌。6年前的2018年,魏建軍出席了“WEY 兩周年品牌之夜”活動,現場發布了魏牌 VV5“終結版”車型。
VV5是魏牌的初代產品,其寄托了長城汽車在燃油車市場產品向上的任務,而VV5“終結版”,也被當時定義為“終結合資暴利時代”的車型。
站在當下節點向前看,魏牌在上一個6年周期完成了階段性使命。品牌向上節奏的帶動疊加海外市場以及戰略調整的高質量變現,長城汽車2023年單車平均收入14.09萬元,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率20.04%,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如今新能源市場的詭譎多變讓智能化成為車企競爭的主戰場,更高階的智能駕駛技術,是車企關于競爭和品牌上探的護城河。
新的節點,魏牌需要代表長城迎接接下來的智能化大戰。8月21日,魏牌全新藍山正式上市,這是長城汽車主打智能化的產品,也是長城首款實現端到端智駕大模型應用的車型。
價格上,全新藍山智駕Max版售價29.98萬元;豪華配置進階的全新藍山智駕Ultra版售價32.68萬元。藍山搭載的第三代智能駕駛系統——Coffee Pilot Ultra。基于Orin-X的高算力域控平臺,全車搭載27個智慧傳感器,可以實現30項L2+級智能駕駛輔助功能。并引入端到端大模型,以融合感知方案為駕駛安全提供雙保險。
車企關于智能化的角力已經進入白熱化,端到端大模型是高階智駕的重要落腳點,從特斯拉到蔚小理再到奔馳,他們都在搶奪制高點。但作為自主車企的長城,這次卻跑在前列,魏建軍先后在保定、重慶直播測試了這套智駕系統,并做到全程“0接管”。
搶占技術高地的背后,是長城汽車對于智能化真金白銀的投入,僅2023年一年,長城的研發投入就超過了110億元,智能化領域公開專利1131件。
不到兩個小時的發布會,魏建軍用長達1小時的時間分享了長城汽車關于智能化的開發故事。“長城在智能化研發的投入已經有10多年,目前我們有10多個研發基地,研發團隊6000余人,頂尖技術專家600多人,從開始小小的一個研發部門,到現在獨立的智能化研發平臺。”魏建軍說。
搶占了智能化下半場的關鍵橋頭堡,這讓魏建軍擁有“魏牌能活過明年”的底氣。消費市場也對長城的智能化傳遞出積極預期,官方數據顯示,魏牌全新藍山上市24小時大定為8571臺。
狂補智能化,建立護城河
“大家說我們智能化發展慢,沒有跟上節奏我們不反駁,解決用戶的問題是第一位的。”
“他們說,我們現在是智能化第一梯隊。我覺得,我們應該把梯隊兩個字去掉,就是第一!”
在發布會上,魏建軍并不反駁曾經智能化曾是長城的短板,但也是因為藍山的智能化表現,這一短板也被快速補齊,甚至魏建軍自信稱之為“智能化第一”。
長城的策略或許比用戶所期待的更激進。根據長城此前公布的計劃,8月30日長城就將在保定、深圳、成都和重慶首批開放城市NOA。長城還擔心比較傳統謹慎的車主難以適應,所以長城為初次開通智駕NOA功能的用戶準備了“500 公里智駕適應期”。
在發布會后的采訪中劉艷釗表示,長城在2011年便開始做關于智能化、智能駕駛的開發,“今天的這個成績是厚積薄發,我們現在看到的冰山一角,其實下面還有99%的體量沒有展示出來。”劉艷釗說。
關于智能駕駛的研發厚度上,目前汽車已經有了“大語言模型團隊”、“視覺 AI 團隊”,還有“AI Lab”等用AI賦能產品和服務的人才團隊。智能化團隊人數規模為6000余人。
對于藍山現今取得的成果,劉艷釗將其稱為“過度精準投入研發”。
依靠智能化的厚積薄發,長城汽車拿到了競爭下半場的入場券。相比于傳統豪華品牌,長城智能化占優,但相較于新勢力而言,長城汽車擁有更高的造車品質。似乎在技術變革的關鍵時間節點,長城又重新定義了豪華SUV應有的標準。
接下來的戰役將更為激烈。業內的共識是,2025年會是中國智駕的元年。但長城汽車副總裁吳會肖卻認為時間會提前一些,“智駕元年會是今年”。
賽道上的競爭者們都在快速布局,極氪甚至不惜以“得罪用戶”的方法快速迭代產品線,在2025款極氪001和007身上,都搭載了極氪最新的智駕系統和語音大模型。
吳會肖表示,從技術路線來講,端到端是當前的唯一解。“如果大家還有企業在走高精,再去走基于規則的地圖,那么在未來會很艱難。”
端到端大模型首先會改變智能駕駛的體驗度,進而帶動智駕的接受和普及程度。這是用技術提升用戶黏性的有效途徑,最終為提升品牌市場占有率作嫁衣。
換而言之,能最先摘取端到端大模型果實,并將其打磨更細膩的車企,注定會在消費市場收獲鮮花與掌聲。
囿于成本因素,高階智能駕駛的普及是自上而下,自高端向低端的蔓延策略。車企們在打磨端到端大模型的成熟度的同時,也需要做相應的降本策略。比如如何用更低的算力、用更少的感知系統,也能夠實現相當的駕駛感受,進而將端到端大模型高階智駕加裝到更多產品上面,進而用規模化壓縮成本,滾雪球一般實現規模化的裂變效應。
這也意味著,最先在端到端大模型中跑出來的車企,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市場抑或規模,都會擁有更廣泛的邊際效應。
至于在上文提及的第一階段,端到端智能駕駛的落地體驗是否及格,魏建軍選擇將其放在市場上去做評判。
“不能用流量代替一個產品的價值,用戶認可才是認可。”發布會后,魏建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