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鼓是一家生產大型軸流壓縮機的企業,主要用在冶金、鋼鐵行業。這幾年,新建設的冶金、鋼鐵工廠減少,陜鼓銷量也基本見頂。在與騰訊合作過程中,陜鼓將已售出的設備做智能化改造,這一方案讓陜鼓實現了全球用戶千余套動力裝備的遠程監測,以及故障診斷系統數據的互聯互通,同時還可以對冷暖供應、熱水、電力、余熱回收等多種能源的統一管理。
陜鼓能源互聯島
陜鼓從單一設備供應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服務商轉型,形成了硬件設備、工業服務和能源基礎設施運營三大業務條線。從2021年起,工業服務和能源基礎設施運營帶來的收入首次超過硬件設備,占比超過50%。
在推動生態伙伴成長的同時,騰訊自身也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績單。根據騰訊發布的2024年Q2財報,當季總營收1611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實現雙位數增長率。
“騰訊主航道業務穩健,保障了ToB業務的堅定投入,因為堅持長期主義,穩定加大研發投入,以產品為核心,關注自研產品的提升,不做‘低效內卷’;過去一年,騰訊ToB收入保持了兩位數增長,業務越來越健康,生態也越來越繁榮,海外和伙伴收入均保持高速增長。”
2024年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于9月5日在深圳開幕,大會匯聚了騰訊對產業互聯網的研究成果、戰略規劃、技術產品等。會前,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接受南方+記者采訪,他指出,當前全球經濟疲軟、行業加劇內卷背景下,AI智能化、融合創新、出海正成為企業尋求新增長的關鍵機遇,也成為驅動騰訊ToB業務增長的核心引擎。
調整
不做低效內卷,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面對大環境的劇變,特別是當一些行業面臨劇烈調整時,如何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在眼下備受關注。
李強透露,過去三年,騰訊果斷轉型,剔除了一些集成類、重交付項目,壓力也沒有以前那么大,從而實現了業務健康轉型。也正是因為主航道穩定增長,使得騰訊能夠在To B基礎研發上有著長期和堅定的投入。
地產行業承壓明顯,影響到鋼鐵、建材、水泥、家具甚至潔具、家電銷售,整體IT投入受到影響。但反過來看,作為地產細分賽道,物業是一個現金流非常穩定、盈利能力強的行業。過去一年多,騰訊在物業領域斬獲頗豐,拿下多個頭部物業公司公有云場景。
“物業本身是服務于居民,與人打交道。凡是與人打交道的地方,騰訊都可以發揮連接的優勢。”李強說,很多小區越來越習慣使用微信或小程序來提供繳費報修等服務。
再比如,圍繞先進半導體、消費電子、“新三樣”等領域,從研發到客服、銷售,都有大量計算場景,騰訊在公有云增長也比較不錯。
運營商側也是如此。一方面,運營商云業務高歌猛進,另一方面,騰訊退出政務市場“總集”身份,越來越多運營商走在前面,與騰訊形成合作關系,騰訊為運營商提供軟件等產品解決方案。
一些過去波動比較大的行業,如教培也開始復蘇,公有云銷量在逐步上升,而很多中小學也開設了AI課程,騰訊幫助中小學普及AI編程。旅游行業也在快速增長,暑期一些熱門景點遭遇“黃牛黨”囤票,騰訊幫助景區推出安全軟件,讓觀眾能正常買到門票。
騰訊更強調發揮生態伙伴的力量。去年,騰訊提出,希望用一到三年時間,讓合作伙伴的收入占騰訊云收入一半,依托生態伙伴撐起業務“半邊天”。
李強對此表示,目前來看,合作伙伴整體收入增幅更領先,騰訊非常重視生態共贏,把更大蛋糕給到合作伙伴。
李強舉例說,騰訊的一個生態伙伴,一年營收約10億元,客單價集中在5000到10000元,它服務了近20萬家的企業。
騰訊砍掉了大量的集成、交付、咨詢、定制化開發業務,將這些業務交給了合作伙伴,有更大的蛋糕給到合作伙伴,讓生態變得更加繁榮。騰訊也在賦能合作伙伴,幫他們做培訓、制定行業解決方案,支持合作伙伴到下沉市場開設新的機構。
“中國企業的數量極其龐大,中長尾的規模非常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潛力也能支持合作伙伴的業務越做越大。”李強說。
盡管發達地區收入規模依然占騰訊云的大盤,但下沉市場增速非常快,也為市場帶來不錯的增長預期。
最近,騰訊在東北三省的合作中發現,很多中小企業在快速上云,特別是新開設的企業,如果要重新購買服務器、組建網絡,成本比較高,上云則是一個很好的降本手段。
在經歷戰略方向的調整后,AI、融合創新、出海,正成為ToB業務三大增長引擎。
AI智能化
大模型不能治百病,更看重場景應用
在騰訊與三峽能源合作中,原本巡檢工作需要人工冒著嚴寒酷暑、翻山越嶺,而騰訊通過升級云邊一體化的智能運維模式,實現從人工巡檢到自動化巡檢、無人機在光伏電站上空往返飛行、快速拍照,尋找光伏需要做清潔或破損之處,檢修成本下降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