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5 日消息,中興通訊表示,公司已啟動 6G 關鍵技術研究,與業界同行開展交流合作,多項 6G 潛在候選技術已成功完成 IMT-2030(6G)推進組組織的原型驗證測試。
從關鍵技術上看,6G 和 5G 之間存在很強的繼承關系,6G 將是 5G 和 5G-A 基于長期以來獲得成功的產業創新范式的驅動而產生的持續平滑演進的技術,因此中興長期以來在 5G 和 5G-A 上形成的技術優勢很大程度上可延續到 6G。
在今年 4 月 16 日舉行的 2024 全球 6G 技術大會上,中興通訊副總裁段向陽表示,移動通信進入 6G 時代,從極致的連接向通信、感知、智能多維度能力發展,需要從單一的技術領域向多學科技術交叉融合,需要新理論和新材料的突破和支撐。產業鏈各方的協作創新至關重要,例如備受業界關注的智能超表面。
中興通訊首席科學家向際鷹在演講中探討了 AI 時代移動通信網絡應如何設計,認為通信、ISAC 和 GPT,共享通過高維空間投影提取關鍵特征的基本原理;RAN 與人工智能集成是一種趨勢,但不一定以人工智能為中心。
中興通訊提出,邁向 6G 的核心網智能內生架構,并提出該架構應具備五個基本特征:數據內生、認知網絡、分布式協同、自主決策、協同開放,IT之家匯總如下:
數據內生
作為智能的基石,數據價值挖掘對于網絡智能至關重要。
針對 5G 數據采集的局限性,6G 網絡智能內生架構提出數據原生解決方案,旨在優化 5G 數據的收集、傳輸和處理:
數據聚合功能增強:支持對網絡各節點中海量、多態、異構數據的收集、處理、存儲等能力,增強數據相關的 AI 分析,預測數據需求;
基礎網絡功能增強:各網絡功能增加專有的數據感知處理模塊,與轉發 / 控制層分離,增強數據的智能感知、處理能力;
數據規則增強:智能生成和靈活配置數據感知和處理規則,與各網元的感知處理模塊配合,實現數據主動感知、按需處理和存儲;
數據傳輸增強:引入 DCI 數據通道,用于 AI 數據和模型等大數據的傳輸,既不影響 SBI 控制消息的數據傳輸,更可提升海量、異構數據的傳輸效率。
認知網絡
傳統網絡中知識累積方式單一,缺乏整合,無法全面理解網絡,也無法支撐網絡實現 L4 / L5 高階自智。為實現 6G 網絡智能內生,電信網絡需建立多維認知網絡,類似人類的知識結構。隨大模型的發展,構建通用認知網絡的可能性在增加。通信認知網絡可整合通用和專業大模型,包括知識、流圖、流量等大模型,融合形成 6G 智能內生的認知底座。
分布式協同
6G 網絡將從集中式為主轉向集中 + 分布混合模式。為了滿足本地場景需求,分布式子網將廣泛存在,通信系統中的 AI 資源也將以分布式形式廣泛存在。為實現端到端體驗最優,需要多層多域的智能協同,這依賴于先進的分布式協同技術。在分布式協同環境中,AI 的四個關鍵要素 —— 算法 / 模型、數據資源、算力資源和連接資源的協同將無縫協同。建議采用基于大模型的智能體技術,以實現網絡對 AI 需求的深入理解、需求規劃和工具調用。
自主決策
6G 時代面臨網絡復雜性、柔性、韌性以及服務質量的高要求,系統需要具備快速自主決策能力,并追求全局最優解。為此,建議網絡引入代理機制,與網絡自主決策功能相互協作。網元代理提出決策請求,自主決策系統分析后給出決策建議,網元代理執行策略并提供執行反饋,形成閉環迭代。自主決策系統的功能模塊包括決策分析、決策執行生成、決策評估、決策開放以及決策規則的知識庫等,這些模塊通過與網絡能力的交互,實現全面的自主決策能力。
協同開放
6G 網絡的愿景之一是提供普惠智能服務,通過智能多要素協同開放,實現 AI4Net / AI4Service 的統一架構。對外開放算法模型服務、算力服務、數據服務、連接服務等,無論是服務于網絡本身還是第三方應用,都采用統一架構,以簡化系統設計。同時,6G 網絡提供 AI 服務時,必須嚴格遵守數據隱私處理和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