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范圍內能源危機的持續加劇,使用綠色能源已經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持續蓬勃發展,中國動力電池企業作為出海代表,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
當前,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正面臨綠色壁壘等多重出海挑戰。2023年歐盟出臺的《電池與廢電池法規》(以下簡稱“歐盟新電池法”) 對投放歐盟市場的電池的有害物質、碳足跡、再生原材料、電化學性能和耐用性、可拆卸性和可替換性、電池廢棄物管理、標簽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
挑戰與機遇并存!為了構建低碳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推動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動力電池企業將ESG理念融入其發展戰略之中,緊抓供應鏈管理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動力電池碳足跡標準。
在證監會的指導下,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發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正式實施,450多家上市公司強制披露可持續發展信息(以下簡稱“ESG強制披露名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按“近兩年我國磷酸鐵鋰電池出貨量排名前十、動力電池系統對營收貢獻較大”這兩項標準篩選出10家動力電池企業,其中,A股共有8家計入統計,分別為比亞迪、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天賜材料、德方納米、國軒高科、孚能科技,前6家企業進入了ESG強制披露名單;H股有2家計入統計,為中創新航和瑞浦蘭鈞。
具體來看,這10家動力電池企業都完成了2023年ESG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國軒高科和孚能科技在披露了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范圍1、2排放量的同時,額外披露了范圍3排放量;比亞迪、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中創新航和瑞浦蘭鈞完成了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范圍1、2排放量的披露;僅天賜材料未在報告中披露溫室氣體排放量。
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欣旺達、億緯鋰能、德方納米和中創新航這4家公司在報告中明確提及了歐盟新電池法可能造成的影響。
此外,這10家動力電池企業無一例外地開展了碳足跡、碳排放核查相關的工作,并在報告中進行了相應披露,且其中不少企業已連續多年披露了社會責任相關報告和環境信息披露報告,寧德時代還發布了《2022年度碳排放核算報告》。
從10家企業的重要性議題來看,在ESG中的E(環境保護)維度,能源與廢棄物管理、產品碳足跡管理、資源循環使用等指標的重要性較高,綠色產品、水資源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亦有多家企業進行了披露。
在ESG中的S、G(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兩個維度上,供應鏈管理、產品質量、員工安全等指標的重要性較高,專利保護、行業合作與科技創新也是多家企業披露的重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比亞迪近兩年ESG報告發現,近兩年,比亞迪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持續增加。2023年比亞迪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12341455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22年(8061970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約53.08%。
環境維度:2023年碳排放總量激增53.08%
2023年比亞迪ESG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近兩年,比亞迪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持續增加。2023年該司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12341455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22年(8061970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約53.08%。其中,范圍1排放總量為931916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22年(550932噸二氧化碳當量)增長約69.15%,范圍2排放總量為11409539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22年(7511038噸二氧化碳當量)增長約51.9%。
比亞迪在報告中表示,公司運營過程中的主要排放來源于能源消耗,近兩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持續增加的同時,比亞迪的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密度相對2022年也略微上升,由0.19011噸/萬元營收提升至0.20490噸/萬元營收,同比增速為7.78%,遠低于碳排放的同比增速。
在產品碳足跡方面,比亞迪在2021年成立了比亞迪碳排放管控委員會,負責公司碳排放日常管理和統籌規劃工作。碳排放管控委員會主任由公司總裁擔任,下設低碳政策研究組、節能減排推進組、碳中和認證組等,成員覆蓋公司各職能和生產事業部,并已制定《比亞迪碳排放管理》《比亞迪公司碳排放量化管理規定》和《比亞迪公司產品碳足跡管理辦法》,提升公司碳排放管控水平,推動公司實現碳中和。
社會維度:電池回收工廠總年產能1.3GWh
在產品質量與安全方面,該司建立了完善可靠的文件管理系統,發布了《比亞迪汽車質量手冊》《比亞迪汽車質量管理體系星級評定程序》《比亞迪質量巡視管理辦法》《比亞迪汽車風險管理控制程序》等質量管理制度。該司建立了以“比、幫、趕、超”為驅動力的質量管理體系星級評價模型,從體系、制程、產品三個維度評價工廠的質量管理體系。
在電池回收方面,比亞迪推出了“電池生產-整車生產-電池回收-篩選評估-再生利用”端到端的產業鏈閉環。在回收渠道方面,比亞迪4S店結合分布全國省市、作為集散中心的工業園,組成退役電池回收網絡;在評估篩選方面,公司旗下的回收工廠對退役電池進行拆解評估,選擇合適方式對電池進行綜合利用;在拆解回收方面,比亞迪旗下再生工廠已掌握回收正極材料技術。目前,該司已在上海和廣東建立回收工廠,總年產能達1.3GWh。
治理維度:從供應商端入手,處理電池有害物質
報告顯示,在分紅方面,比亞迪現有總股本2911142855股為基數(其中A股1813142855股,H股1098000000股),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人民幣11.42元現金(含稅)。不送紅股,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共派發現金紅利總額約人民幣3324525千元。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新電池法案部分細則中對于電池中的有害物質使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包括有害物質、標簽標識、電化學性能和耐久性、電池管理系統要求、固定式電池儲能系統的安全性、合格評定、符合性聲明、CE標志等要求,涉及所有電池類型。
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比亞迪著重披露了供應商全生命周期管理、綠色采購與循環發展和風險管理。比亞迪在報告中稱,公司要求供應商在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中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實施持續的改善方案來處理這些影響,包括替換材料、減少碳排放、改善影響空氣、水、土壤的廢棄物的處理和控制方法。供應商提供給比亞迪的原材料或產品須符合生產地及銷售地國家標準和地方法規及比亞迪公司對有毒有害物質的要求。
在供應鏈和原材料端,比亞迪使用環保材料以減少有害物質使用。例如將汽車腳墊材質逐漸切換為不含甲醛的TPE;在運輸端,推行低碳海洋運輸方式及新能源車公路運輸方式等,低碳海洋運輸方式通過使用新型碳中性燃料(如甲醇)替代化石燃料,每運輸一個集裝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6%;在包裝方面,比亞迪將電池包產品轉運過程中使用的紙箱、木質包裝箱等逐步切換為可循環使用的吸塑圍板,循環使用壽命3年以上,年回收循環次數達90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