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車企2024年中財報已經全部出爐,不出意外地,又被迪子秀了一把。上半年總營收3011億元,同比增長15.76%,超越上汽老大哥,在市值、營收、銷量、利潤等全方位登頂,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集團,實現全球市場突進。數據背后都透露出哪些信息,我們來扒一扒財報中令同行窒息的比亞迪。
一、營收超過上汽集團:
近幾年來,我們習慣了比亞迪銷量霸榜,似乎已經忘記了上汽是一個怎樣的龐然大物了。與大眾、通用合資,收購英國羅浮,合并南汽,旗下擁有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大通、榮威、名爵、飛凡、智己等多家子公司、子品牌。如果沒有比亞迪營收3011.3億存在的話,上汽集團2846.9億的營收將是斷崖式領先。排在第三的吉利1073億,第四長城914.3億,第五長安767.2億。也就是說第三四五名加起來都打不過上汽,可見其是體量是多大的龐然大物了吧?
比亞迪對上汽集團的超越,實際上就是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降維打擊的結果。以剛剛出爐的8月銷量為例,上汽集團整車銷量合計261662輛,其中新能源汽車87774輛,出口78910輛,也就是說國內銷售的純燃油車已經不足十萬輛,這其中還包括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榮威、名爵等多個子品牌。而這些子品牌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上都有20%以上的跌幅。上汽旗下(國內)唯一實現銷量增長的是智己,也是新能源品牌。
二、完勝特斯拉
曾幾何時,馬斯克在談論比亞迪時露出了不屑的表情,笑問采訪他的主持人:“中國人會買他們造的車嗎?”直至去年,馬斯克再被記者問道比亞迪時才不得不改口,稱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比亞迪的汽車極具競爭力。
比亞迪和特斯拉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兩大巨頭,是讓第三名望塵莫及的存在。而從特斯拉第二季度財報和比亞迪年中財報上看,兩者的齊頭并進的趨勢已經開始改變。根據特斯拉Q2財報顯示,二季度特斯拉交付44.4萬輛,同比下降4.7%,汽車銷售毛利率跌至12.9%,上半年凈利潤26.4億美元,同比下降48.8%。
反觀比亞迪,上半年交付98.3萬輛,同比增長39.7%,上半年汽車銷售毛利率23.9%,上半年凈利潤率136.3億,同比增長24.4%。
就財報上看,這一輪比亞迪完勝。
特斯拉車型較為單一,主銷只有Model 3和Model Y兩款,而且專攻純電,在插電式混動上布局為零。更主要的是特斯拉的汽車業務并非主營,歸根結底,特斯拉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而并非是造車企業,在國內這樣卷的環境下,業績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三、研發之王
比亞迪總部的六角大樓里,有一面專利墻,正中央是八個大字:技術為王,創新為本。比亞迪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上半年比亞迪研發投入202億元,同比增長42%,相當于每天有1.1億研發經費在燃燒,位居國內車企研發費用投入第一。
研發投入202億,凈利潤136億,研發投入高于凈利潤。從2011年至今,在過去的14年里,比亞迪有13年研發投入高于凈利潤,有時候甚至是同期凈利潤的幾倍。據Wind數據顯示,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比亞迪研發費用排名第一,成為A股“研發之王”。
四、卷著就把錢掙了
這是一份非常健康的財報,有銷量有營收有盈利,而且有足夠的利潤作為研發支撐,形成了幾乎完美的正向循環。并沒有體現出什么內卷,更沒有什么“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
不過結合上半年的車市來看,“車市內卷”,“價格戰”的呼聲層出不窮,甚至還有一些車企高層出來公開喊話,呼吁不要內卷云云。
實際上,從財報上來看,比亞迪并沒有內卷,只是完全符合企業發展節奏的正常市場競爭行為。卷的力量并沒有波及自身,而是加速了市場優化。傷敵一千,自盈利136億。
這才是比亞迪真正讓競爭對手絕望的地方,你已經拼盡全力,讓利甚至虧本,仍舊賣不過它。你以為自己傷筋動骨,對方也不好過,不曾想人家只是常規操作,利潤依舊沒受影響。我們都以為上半年在打價格戰,實際上比亞迪的價格戰還沒開始。盈利的136億只是財報上的數字,背后在價格戰中仍舊有136億的盈利能力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