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華光學仍在排隊等待上市。
9月4日,廣州市晶華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華光學”)披露北交所第三輪審核問詢函。在去年的12月28日,晶華光學IPO申請獲得受理,承銷保薦機構為海通證券。
登陸新三板不到一個月即申報北交所上市,晶華光學成為最快獲北交所受理的二次掛牌公司之一。
而在加速沖向北交所的背后,晶華光學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公司的境外收入已經接到三輪問詢,收入真實性遭到質疑。此外,公司的核心產品依靠外協加工,而自身生產加工能力如何仍受質疑。
1、核心產品靠外協加工,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
晶華光學主要從事精密光電儀器、汽車智能感知系統和精密光學部件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與銷售業務。
據悉,廣汽集團、亞馬遜、沃爾瑪等知名企業均是晶華光學客戶。
盡管背靠不少知名客戶,但近年來,晶華光學的業績依舊承壓。
2021年-2024年上半年,晶華光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21億元、11.95億元、11.16億元和4.50億元,同比增長21.81%、-2.17%、-6.59%和-1.36%。
同期,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336.60萬元、9156.13萬元、6415.74萬元和1263.73萬元,同比增長-54.10%、44.50%、-29.93%和-29.93%。
圖 / Wind(單位:萬元)
由此可見,近年來,晶華光學的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整體呈現下滑趨勢。
而業績的下滑與汽車行業的激烈競爭不無關系。公開資料顯示,晶華光學主營業務主要包含精密光電儀器、汽車智能感知系統和精密光學部件三個板塊。
晶華光學在2024年半年報中表示,在汽車行業激烈競爭對供應鏈的傳導下,公司汽車智能感知系統業務收入及利潤下滑,拉低了整體業績。
除此之外,晶華光學的核心產品主要依賴外協生產以及采購成品等問題也時常被外界詬病。
招股書顯示,精密光電儀器是晶華光學的核心產品,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達到六成以上。
圖 / 晶華光學招股書
精密光電儀器按生產方式劃分,可分為自主生產、外協采購及外購成品三類。晶華光學問詢函回復顯示,2021年-2023年,外協采購的比例高達57.09%、67.69%和57.41%,外購成品的比例為34.44%、22.23%和27.11%,而自主生產的比例不到兩成。
圖 / 晶華光學第一輪問詢函回復
首先,晶華光學的核心產品如此依賴外部供應商,公司是否擁有足夠自主生產能力還有待觀察。其次,由于是第三方供應商進行加工,產品品質無法直接把控,因此晶華光學還要承擔外部加工帶來的產品質量風險。
其實,晶華光學在研發上的投入并不算高。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3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689.27萬元、3128.96萬元、3839.78萬元和1308.57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68%、2.56%、3.21%和2.87%。
同期,同行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平均數分別為7.21%、7.49%、8.56%和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