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出海潮起,新能源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根據海關總署等部門和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1至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出口分別為81.8萬輛、80.8GWh,同比分別增長12.6%、5.3%。
然而,在本輪“出海”浪潮中,新能源企業已經不單單只是簡單的將產品賣到海外。產能出海,亦趨頻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動力電池和光伏領域,今年以來,不少中國企業相繼宣布在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國家開建生產基地。因而,如何做好海外的“本土化生產、經營”已成為不少新能源企業面臨的重要議題。
“中國正從傳統的重工業向更高附加值工業發展。如化工行業里面,從基礎化工材料制造,現在逐漸演變到了專用化工材料。”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dss+全球首席執行官戴維德認為,中國新能源、動力電池等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而產業出海更是現階段的一大特征。
當前,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正通過多元化的策略和模式,加速全球化的步伐。
從早期成熟的歐美市場,到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的東南亞,再到大力發展非油經濟的中東地區,中國企業出海的“路線圖”持續擴大。
但對于中國新能源企業而言,當前面臨的挑戰已不再是單純的產品、服務或價格競爭,而是在于如何與海外市場建立深度聯系。
戴維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公司主要面臨五個方面的挑戰,分別是監管、客戶期待、供應鏈、人才和文化。”
“在與中國企業接觸出海考慮的業務中,我們需要幫助中國企業了解背景,并分析這五大挑戰對他們有利還是不利。在理解背景之后,幫助企業建立一個包括相應的流程、能力、組織、文化的框架來幫助他們適應。”dss+曾幫助過一家中國企業在印度尼西亞完成業務布局。
“在印尼的這個案例中,我們先讓中國客戶理解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環境,以及人力、監管等要素。中國客戶需要有一套適應當地標準的方案,這還包括法規遵從性咨詢、風險評估和勞動力培訓計劃等。”dss+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實贏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
事實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政策、法律、文化、經濟表現力,這注定使得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是一個“多維而復雜”的過程。
“中國企業出海將面臨的當地市場監管情況是非常不同的。無論是歐洲、美國還是拉美,當地的監管規則都不一樣。”在戴維德看來,中國企業需要針對出海地區制定特定的戰略。
這可以分為兩步走。
第一步,如何融入本土市場?“中國企業要真正融入國外市場,并成為它的一部分,就意味著要做好面臨與當地公司一樣平等、一視同仁的規則。”戴維德認為。
第二步,如何開展與外國本土企業的競爭?“中國企業要提高公司的適應能力,建立真正適應性的戰略。”戴維德觀察,“目前我看到中國企業的領導力、商業模式還可以更靈活、更具備適應性。”
需注意的是,當前,國內新能源產業正處于競爭激烈的“洗牌期”,競爭外化亦成為海外市場擔憂之一。
dss+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謝榮軍表示,他相信中國的新能源出去是希望促進全球科技的發展,引領新能源技術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考慮哪里的法律政策能降低企業的成本。
“如果出海只是為了低價競爭,那么就會面臨更多的阻力。” 謝榮軍坦言,中國企業首先要明確出海的目的。“只有給海外市場帶來切實的好處,大家都會歡迎。特別是專注高科技、新質生產力的方面,企業要從長遠考慮,轉變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