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直播電商行業某些頭部主播的紛爭一度成為輿論熱點。從“拉踩引戰”到直播賣慘,貌似流量有了,但網友要看的真是這樣的流量嗎?這樣的商業邏輯能代表直播電商行業的發展模式嗎?
這些行業亂象引發了更多人對直播電商的審視和反思。
近年來,直播電商行業規模擴張的速度迅疾。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今年3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增長至8.16億人,同比上漲8.66%。直播電商行業快速發展,對于帶動消費、促進創業就業、推動產業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
作為一個新興的互聯網消費場景和業態,電商主播和粉絲之間的連接、互動、信任,比傳統貨架電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復雜得多。電商主播想要維系粉絲粘性、保持長尾流量、鞏固市場地位,比拼的應該是產品、是服務。服務沒有上限,在這上面無論下多大功夫都不為過。那種一味博出位、博流量,靠拉低下限來進行惡性競爭,只能留下一地雞毛。
2024年7月,中央網信辦曾專門印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1個月的“清朗·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堅決制止“流量向惡”和“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推動網絡直播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直播電商從野蠻生長走向規范發展,需要相關各方共建清朗的行業環境,尤其是頭部主播,更應以弘揚正能量為己任,引導“流量向善”。回歸商業本質,在貨品質量、服務上下功夫,才能讓“流量”變“留量”,做長久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