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機時,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疑惑,為什么內存是1024進制,而硬盤是1000進制?電子計算機發明至今已有數十年歷史,內存、硬盤都經歷了多次技術革新,為什么不統一內存、硬盤的進制,方便大家理解呢?
![為什么內存是1024進制,而硬盤是1000進制](http://www.1jiwang.com/uploads/image/2024/0918/1J10143480.jpg)
在1956年,IBM發布了世界上首款硬盤(驅動器)——IBM 305 RAMAC,它的高度接近2米,重量超過了1噸,容量只有5MB,讀取速度僅為97.6Kb/s,除了價格高達35400美元外,其它指標都遠遠遜色于當今硬盤,但是它奠定了機械硬盤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
從物理層面上看,機械硬盤可以劃分為“硬盤 -> 磁盤 -> 盤面 -> 磁道 -> 扇區”結構,磁盤使用鋁合金作為基片(IBM一度使用玻璃代替鋁合金),盤面覆蓋了一層磁性涂層,扇區是當中最小的單位。在寫入數據時,磁頭會在扇區表面進行磁化,并通過不同的磁化方向代表數碼的0和1,而通過磁盤的旋轉與磁頭的運動,磁頭即可讀寫不同扇區,硬盤的容量大小則與磁道密度呈正相關關系。因此硬盤不是遵循二進制的地址線來尋址,容量與2冪方沒什么關系,沒必要使用2的冪方式計算硬盤容量(注:1024即2的10次方),使用1000進制會更為方便;而Window系統里硬盤使用1024進制則是因為微軟的的習慣,在Linux下硬盤是使用1000進制的。
然而內存則不同
內存最小存儲單元類似于二極管,通過電壓的高或低來表示數碼的1或0,然后以8個存儲單元(2的3次方)編組成一個字節,再由4個字節組成一個字,并按照順序排列地址編號,整個內存組成方式都與2的冪密切相關,所以更適合使用1024進制。
芯片代替磁盤儲存數據
在進入SSD(固態硬盤)時代后,用芯片代替磁盤儲存數據,從工作原理上看SSD更為接近同樣基于芯片存儲數據的內存,適合采用1024進制標記容量,這樣用戶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看到的容量就與標稱容量一致。但是SSD普及之時容量非常小,主流產品只有32GB或是64GB,遠遠小于已經達到TB級別的機械硬盤,若采用1024進制的話,顯得容量更小,會“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雪上加霜”,加上歷史習慣,所以SSD繼續采用1000進制。
![為什么內存是1024進制,而硬盤是1000進制](http://www.1jiwang.com/uploads/image/2024/0918/1J105C221.jpg)
所以,內存使用1024進制是技術層面所決定的,是非2的冪進制不可,而硬盤使用1000進制更多是出于方便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