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協近期發布,2024年1—8月乘用車批發銷量1615.1萬輛,同比增長3.3%。同時,自主品牌乘用車加速出海,中國乘用車憑借技術及成本優勢加速出口,2023年乘用車出口已達408萬輛,超過日本的397.8萬輛,成為世界汽車第一出口大國。
長江證券汽車首席分析師高伊楠認為,汽車需求表現平穩,新能源汽車和出口增長表現強勁,同時政策加碼,隨著旺季到來汽車需求有望進一步提升。
以舊換新政策刺激乘用車需求表現超預期
根據交強險數據,今年8月國內乘用車交強險銷量(不含進口,下同)為191.3萬輛,同比增長2.2%,環比增長8.1%;同環比高基數下8月需求表現超預期,以舊換新政策拉動效果顯著。從累計銷量來看,2024年1—8月乘用車交強險累計銷量為1336.0萬輛,累計同比增速為3.5%。
這與國家發展改革委7月25日起提高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標準不無關系。廣發證券汽車聯席首席分析師閆俊剛指出,“緩釋劑”式政策呵護下乘用車終端景氣度持續回升,基于歷史上政策刺激年份的正常季節性規律來看,2024年乘用車交強險銷量同比增速預計呈現“前低后高”的需求表現,2024年9月起交強險銷量同比增速中樞有望上移。
“短期內需需求主要關注以舊換新政策加碼后的銷量表現,以舊換新政策加碼后乘用車終端需求表現超預期,景氣度持續回升。中長期內需需求則要關注乘用車需求結構,未來一定階段換購需求有望成為乘用車內需總量成長的新動能。”閆俊剛表示,從乘用車保有量結構來看,乘用車已進入到換車/報廢可以拉動銷量的新階段,需求側乘用車銷量易上難下,更新需求加速釋放下銷量中樞或再上臺階,有望迎來一輪新機會,未來政策激勵及引導下,有望促進二手車交易量和報廢回收量的提升,未來一定時期內換購需求將呈現快速提升趨勢、拉動總需求向上。
高伊楠也表示,截至8月31日報廢更新補貼申請突破80萬份,單日申請量持續增長。報廢補貼新政金額加碼效果顯著,有望刺激老舊報廢置換需求,支撐銷量提升。同時,地方層面積極跟進,陸續推出汽車置換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寬政策覆蓋范圍,有望持續刺激汽車消費需求。
海外需求持續激發
今年以來,乘用車出口景氣度依舊不錯,根據中汽協,2024年8月乘用車出口43.8萬輛,同比增加25.7%,環比增加9.8%。從累計出口銷量來看,2024年1—8月乘用車累計出口317.5萬輛,同比增加29.4%。市場普遍認為,“新品類”+性價比將共同驅動中國品牌海外終端份額持續向上。
閆俊剛指出,中長期出口需求主要關注中國品牌海外競爭力及突破路徑,“新品類”+性價比是中國品牌出海突破的兩條路徑。路徑之一是在傳統歐美日韓主導的燃油及高壓混動市場,中國品牌作為后進入者通過性價比制勝,以物美價廉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在純電動市場,中國品牌憑借規模和供應鏈優勢實現性價比,份額持續向上。路徑之二是通過新品類將競爭升維,優質產品為全球電氣化進程提供新選擇,以引領者的姿態在增量市場中尋求突破,逐步建立品牌力,謀求超額收益,有望再次引領全球電氣化變革。
展望未來,高伊楠預計,智電加持競爭力,看好自主高端化的進程和海外市場的持續擴張。以比亞迪、華為智選以及頭部新勢力為代表的自主品牌發力中高端市場,2024年車型開啟密集投放。相較于傳統的合資高端品牌,自主車型智電競爭力強。智駕進入端到端大模型階段,國內車企保持智能駕駛方面的持續投入,短期來看城市NOA逐步落地,國內頭部車企“端到端”智駕算法陸續推送,智能駕駛有望進入量變到質變,使用體驗大幅提升。中國車企持續走向全球,尤其下一階段全球新能源需求提升過程中中國企業有望把握行業契機持續實現全球份額擴張。海外汽車市場潛力廣闊,尤其2022年后海外消費需求復蘇,以歐洲為代表的成熟市場新能源汽車需求旺盛,以印度、印尼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亦有巨大增長潛力。中國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及產品力方面先發優勢明顯,在商業模式創新等新零售轉型運營能力上亦屬領軍。
高伊楠表示,汽車智能電動化變革打開行業遠期成長空間,中國優秀零部件企業憑借技術、成本、響應速度等優勢逐漸重塑行業格局,未來有望在新時代涌現一批世界一流企業。智能電動汽車相較于傳統汽車,內部零部件發生巨大變化,帶動增量市場。國內零部件企業憑借技術、成本與服務優勢切入全球供應鏈,加速海外擴張。隨著汽車模塊化和外包化更加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拿到全球平臺的訂單,廠商國際化戰略加速推行,如拓普集團、新泉股份等諸多企業均已開始在海外布局,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出海開啟加速鍵。同時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相較于海外企業具有更明顯成本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