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的余暉灑滿了小區的花園,幾位老人圍坐在石桌旁,一邊搖著蒲扇,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話題從今天的天氣,慢慢地又轉到了老生常談的房價上
“老李,聽說最近房價又跌了,你家兒子不是還想著買房嘛,這回可以出手了吧?”王大爺笑呵呵地問道
老李深深地吸了口手中的香煙,緩緩吐出一團煙霧,眉頭微微皺起:“誰說不是呢,這房價啊,就跟這天一樣,說變就變,讓人捉摸不透嘍……”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國企“賣房”的消息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也讓老李這樣的普通百姓心里泛起了嘀咕:這樓市的風向,是不是真的要變了?
“國家隊”的撤退?
今年以來,多家國企發布了旗下房產項目轉讓公告,涉及金額高達數百億,這些曾經在土地市場上叱咤風云的“巨無霸”,如今卻紛紛選擇在這個時候“退場”,著實讓不少人感到意外,難道,一向被視為樓市“定海神針”的國企,也要撤離這片曾經的投資熱土了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那些曾經在土地拍賣會上,動輒豪擲數十億拿下“地王”的場景,仿佛還歷歷在目,如今,面對市場變化,國企的“轉身”似乎也預示著房地產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
多重因素下的理性選擇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國企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房住不炒”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去杠桿”的政策背景下,國企面臨著降低負債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壓力,而房地產行業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顯然與當前的政策導向不相符
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國家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這也意味著國企需要調整投資方向,將資金集中到更符合國家戰略發展目標的領域
房地產市場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也積累了一些風險隱患,部分城市房價過高,已經脫離了居民的實際購買力,而人口結構變化、租賃市場發展等因素,也對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圖片來源于網絡
因此,國企選擇在這個時候“退場”,與其說是主動撤退,不如說是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做出的理性選擇
漣漪效應:樓市將走向何方?
國企“賣房”的消息,無疑給樓市帶來了不小的震動,有人擔心這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房價下跌;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市場正常的調整,不會對整體市場造成太大的沖擊
圖片來源于網絡
毋庸置疑的是,國企“退場”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場供應,尤其是在一些熱點城市,可能會對房價形成一定的壓力,但我們也要看到,國家對于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依然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通過加大對公租房、共有產權房的投入,以及推動長租市場的發展,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住房選擇
從長遠來看,國企“賣房”是房地產市場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一個信號,未來市場將更加注重供需平衡,以及與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
從“黃金時代”到“理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