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與比亞迪,一家是全球第一,另一家是中國第一,一家是燃油車市場第一,另一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第一,它們之間在全球市場必有一戰。
全球市場與中國市場實際存在的割裂,造就了兩大車企的不同成就,但隨著全球電動化加速,以及比亞迪進軍全球市場,豐田和比亞迪短兵相接的時刻很快就將到來。
油混的豐田和電混的比亞迪,一家是要維護燃油發動機的主導地位,一家則是要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誰才是對的?
在比亞迪成為中國第一車企、全球十大車企之后,我們對其遙遙領先的技術有一個印象深刻的詞匯——“技術魚池”。
從刀片電池、DM超級混動到e平臺3.0,再到如今的易四方、云輦和BYD9000自研芯片,這些都是比亞迪技術魚池的組成部分。
全球第一的豐田,也有同樣的技術群,只不過它稱之為“工具箱”,每一項技術都是為用戶服務的工具。
在第五代油電混動系統之后,為電驅服務的超級發動機、超級電池和固態電池等技術依次亮相,最快將在2026年正式量產上市。
“技術魚池“和“工具箱”代表著比亞迪和豐田在汽車技術路線和市場發展選擇上的巨大差異。
在比亞迪眼中,插混和純電,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這些技術都是互融共通的循環生態,技術就是比亞迪的一切。
而對于豐田而言,背靠全球市場和品牌影響力,它看重的不是技術本身,因為那只是適時而用的工具,它要的是在絕對掌控的市場號召力。
從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比亞迪主導了汽車產業這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它證實了新能源汽車大有可為。
豐田則更愿意針對不同地區,甚至不同發展程度的地區匹配不一樣的技術,就像不同生產工藝就用不同的工具那樣,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全球市場無法也不應該一刀切。
作為全球第一家停產停售純燃油車的車企,比亞迪用自己的成功為全球車企打造了一個成功的模板,剩下的就看全球車企如何抉擇,以及用多長的時間下定決心。
豐田的油電混動技術誠然才是眾多跨國車企的首選,但豐田對該項技術的壟斷已經斷絕了跨國車企的退路,電動化成為無奈的唯一選擇。
大眾汽車和通用汽車已經推出了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卻似乎沒有贏得全球市場的大規模認可,但奧迪、奔馳和寶馬的舉措或許才是跨國車企對新能源汽車的真實看法。
在發布純電動概念車,或者小試牛刀的一兩款純電車型之外,三大豪華車企幾乎已經提供了全系列燃油車型的插電混動版本,也算是對比亞迪成功經驗的一次跟風。
在比亞迪的“技術魚池”之后,幾乎所有自主車企都推出了全自研的電動化和智能化平臺,仿佛整個中國汽車產業一夜之間脫胎換骨。
然而,比亞迪不僅面臨貿易限制的全球市場苦戰,還要提防國內市場的輿論反噬,因為它已經是中國第一,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甚至也有人會想方設法把它拉下馬。
豐田則更加深謀遠慮,它的“工具箱”一開始就聯合了馬自達和斯巴魯等車企,而氫燃料電池技術更是已經與寶馬達成了全面合作。
在中國這個最大的汽車市場,豐田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深耕多年,比亞迪、華為、小馬智行和Momenta已經成為了豐田電動智能生態的一員。
盡管豐田擁有全球市場和千萬輛年銷量規模,但比亞迪借助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優勢和未來前景,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不斷對豐田發起挑戰。
汽車市場的快速變化,尤其是電動技術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已經讓人無法想象一年后,甚至半年后的場景。
有時是一段很長時間內的換代式穩步更新,卻時不時就可能來一次幾何級數般的爆發,這已經不只是考驗戰略眼光的事情,而是企業快速、高效和精準應對不確定型的能力問題。
在這一點上,比亞迪已經用自己的成功戰勝了豐田,就看在下一個戰場,雙方的戰況又將會如何峰回路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