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7月底全國汽車報廢更新補貼翻倍后, 多地置換更新補貼政策近日陸續出臺。全國以舊換新的穩步有序推進, 帶動了汽車銷量呈加速增長態勢,進入“金九銀十”的黃金期。乘聯會相關行業數據顯示, 9月上半月全國乘用車零售達到82.8萬輛,同比增長18%; 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零售44.5萬輛,同比增長63%。
在這背后,自主品牌銷量快速攀升是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目前,自主品牌發展勢頭依然迅猛,8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達到63.4%,創歷史新高,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品牌打破了傳統中國汽車市場合資暴利壟斷的格局。今年7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占率首次單月突破50%,達到51.1%;8月新能源滲透率進一步提升至53.9%。
銷量增長趨勢明朗的同時,中國汽車企業也在不斷向好。今年上半年A股287家汽車行業上市公司(按申萬行業分類)披露的中期業績數據顯示, 287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79萬億元,同比增長7.46%;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783.07億元,同比增長15.51%。其中, 249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超過八成。
從單車利潤的維度來看,據易車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主流車企單車利潤排行榜,在國內主流上市車企中,單車利潤排名前十的依次為長城、吉利、理想、比亞迪、賽力斯、江鈴汽車、北汽集團、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廣汽集團。
頗有意思的是,作為行業龍頭的比亞迪雖然凈利潤與銷量均穩坐榜首,但在單車利潤上,僅位列第四位,約8500元,低于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這一數據差異的背后不禁引人深思,是不是有什么因素制約了比亞迪的單車盈利能力?
之所以出現反差,其實恰恰是因為比亞迪在企業高質量發展與消費者普惠中已經實現平衡,進入良性循環期。其中,“技術平權”的產品理念功不可沒。得益于比亞迪通過技術創新帶來的規模化與全產業鏈優勢,比亞迪做到了在讓利消費者的同時,也能通過強有力的成本控制獲得合理利潤。
這無疑展現出一家頭部企業在垂直行業中的格局,在企業向好發展的前提下,進一步拉低消費者的體驗門檻,從而促進市場空間的整體擴容。
當然,要想做到比亞迪的模式,核心在于掌握先進的核心技術,這恰恰是比亞迪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研發投入高達202億元,同比增長42%。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比亞迪2024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排名第一,成為A股“研發之王”。
可以看出,通過“技術平權”,比亞迪如今打出了一張“好技術+好產品+好價格”的“三好王牌”,用 “硬實力”真正普惠消費者,實現市場格局的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