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間,海爾生物(688139.SH)披露2024年一季報,財報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6.87億元,環比增長51%;歸母凈利潤1.38億元,環比增長182%;扣非凈利潤1.33億元,環比增長251%。
整體看海爾生物面對去年同期高基數壓力,公司業績不僅逐步恢復增長態勢,扣非后銷售凈利率同比增長1.2PCT,表明公司盈利能力穩步提升。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公司新產業收入占比達到39%,同比增長22%,環比增長36%。在財報出爐后首個交易日,海爾生物股價盤中一度漲超10%。
財報是過去的成績,通過財報數據看公司長期的發展才是核心。在4月份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筆者現場觀摩了海爾生物的產品線布局,筆者認為,海爾生物在生命科學和醫療創新的戰略布局已逐步成型,從長期看,海爾生物具備三大高確定性的底層成長邏輯。
邏輯一“天時”:自動化、數智化等技術創新是解決當下醫療資源集中的現實途徑
第一條高確定性邏輯是自動化、數智化等技術創新手段是解決當下醫療資源集中、醫療需求和供給倒掛的現實途徑,加上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的東風,醫用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增長是長期確定的。這是海爾生物的“天時”。
具體來看,在需求端,國民“看病難”尚未得以解決,中國醫療行業的核心問題,仍在于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的結構化矛盾,醫療需求集中在基層,醫療人才和醫療資源卻聚集在城市中的大醫院。
面對這一問題,傳統的解決思路是繼續增加現有資源的供給,如增加政府投入,開辦醫院,增加醫生培訓,包括前端的醫學院擴招等。但這種模式的缺點也很明顯,包括資源總量的有限性和區域差異。另一種解決思路就是依靠技術,抓住技術變革的特定時期,推出一種新的工具,對醫療領域產生爆發性的改善。好比一個高速公路開通以后,一下就能把運力增加幾十倍。
依靠技術創新才是解決當下醫療資源問題的可行路徑。自古以來醫療領域就是技術的集成地,只不過現在技術或者說產品越來越具有取代人的權重和份額,而且是顛覆性的。
所以,一個社會化的專業技術供給和市場化的產品生產體系,就會極大地彌補專業技術人員所能提供的服務,極大地降低人提供服務的時間和成本的消耗,以及降低人背后的一系列機構運轉成本。
通過技術來為醫療人員減負,在這點上,海爾生物無疑走在了行業前列。首先海爾生物始終依靠創新驅動,一季報顯示,2024年一季度,公司研發投入達7726萬元,營收占比11.25%,累計專利授權量同比增長53%,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同比增長88%。公司還搭建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層次科創平臺,并已形成自動化、分離、耗材、試劑等六大技術平臺,為海爾生物的技術研發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海爾生物的技術創新帶來產品力的提升和場景方案的落地。以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CMEF)為例,筆者在展會現場,看到了海爾生物的醫院智慧用藥全場景數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