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024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在北京開幕。展會重點展示5G—A(5G網絡的演進和增強版本)、萬兆光網、6G等信息通信領域前沿技術以及智能制造、智慧交通、衛星通信等融合創新應用成果。
據中國工信部副部長張云明介紹,中國信息通信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建成全球領先的基礎設施體系。寬帶網絡從十兆、百兆快速發展到千兆,建成5G基站404.2萬個,已實現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網絡基礎設施全面向IPv6演進升級,算力規模居世界前列。
截至目前,中國形成先進完備的通信技術產業體系。系統、終端、芯片、儀表等各環節的完整產業鏈逐步建立,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持續提高。5G行業應用已融入76個國民經濟大類,建成4.5萬個5G行業虛擬專網、300家5G工廠,“5G+工業互聯網”項目數超過1.4萬個,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活躍,賦能千行百業成效顯著。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會場注意到,包括三大電信運營商、華為等參展企業在現場重點展示了5G-A、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在低空經濟、車路云一體化、人形機器人等領域所實現的一系列最新應用案例。這些也是本屆展覽會上行業所關注的焦點。
華為ICT 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劉康表示,當前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推動整個產業加速升級,運營商可以通過5G-A+AI的持續創新,為用戶帶來更多新服務、新價值,從而實現商業新一輪增長。
5G產業持續升級
作為迄今為止速度最為迅猛的無線接入技術,5G不僅在個人用戶體驗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飛躍,更為整個通信領域開啟了全新的篇章。
然而,5G的初衷遠不止于優化移動寬帶用戶的體驗,其更深遠的愿景是為各行各業的企業創造附加價值,為消費者帶來更加豐富多樣的新型服務,也正因此,5G的商業價值還遠沒有被全部打開。
作為5G向6G過渡的關鍵網絡階段,5G-A不僅傳承了5G的高速率、大連接等特性,更在時延和智能化水平等面向場景覆蓋方面實現超越。當前,5G-A的現網實測速率已躍升至3Gbit/s至5Gbit/s,未來更有望突破至10Gbit/s。速率上的巨大提升,標志著5G-A相較于傳統5G技術,在數據傳輸速度上實現了整整10倍的跨越式增長,實現了從千兆到萬兆的跨越。
同時,5G-A在智能化特性方面也迎來持續突破,它不僅能夠通過網絡參數的自動調優,實現網絡資源的動態優化配置,還能夠在用戶投訴出現時,進行即時的回溯分析,快速定位問題所在,從而大幅提升網絡運營的效率與用戶滿意度。此外,5G-A還具備業務體驗的智能保障功能,能夠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與場景變化,動態調整網絡策略,確保用戶始終享受到穩定、高質量的服務。
除了速率與智能化的顯著提升,5G-A還展現出強大的泛行業服務能力。其亞米級高精度感知技術,為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等領域提供了精準的定位與導航服務;無源物聯網接入技術,則使得大量低功耗、低成本的物聯網設備能夠輕松接入網絡,實現萬物互聯的愿景;而全場景智能的新特性,更是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帶來了變革。
與此同時,F5G-A引領了固定網絡的新一輪飛躍。F5G-A以新一代全光產業技術的姿態,通過400G超寬帶能力、99.9999%的超高可靠性保障以及低至1毫秒的超低時延表現,構建了萬兆全光互聯網絡,實現了算力資源的無縫覆蓋與高效利用,進一步拓展了網絡能力邊界,助力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表示,從3G到5G,中國走出一條自己特有的發展道路,為中國移動通信系統從跟隨到引領奠定了基礎;面向6G時代,語義通信技術將為中國移動通信行業帶來新的機遇。
運營商在AI時代的優勢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算力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蓬勃發展,算力需求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態勢,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方面,AI入口的多元化擴展為運營商開辟了新的業務增長藍海。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用戶對AI服務的需求呈現出井噴式增長。運營商憑借其在網絡、數據資源方面的獨特優勢,通過整合優質AI服務,不僅能夠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還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業務的快速增長與市場份額的穩步擴大。
另一方面,AI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對運營商的網絡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網絡性能的持續優化與升級。AI服務的高效運行離不開高速、低延遲、高可靠性的網絡支持。為了滿足用戶對極致網絡體驗的追求,運營商需要不斷加大網絡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網絡進行升級與優化,以確保網絡性能能夠滿足AI服務的需求。在這一過程中,運營商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網絡競爭力,也為AI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網絡基礎,推動了數字經濟與智能社會的快速發展。
記者在華為展臺看到,一系列具身智能機器人憑借其卓越的交互能力與高度的智能化水平,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這些機器人不僅內嵌了人工智能算法,更通過精細的身體動作、生動的面部表情以及流暢的語言交流,實現了與人類用戶的自然互動,為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