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其產業鏈覆蓋之廣、上下游協作之緊密,是其他行業遠遠不及的,因此每當提到車企數字化轉型的時候,一般人很難真實體會到其中巨大的難度與挑戰,因為這并非簡單一企一廠的變化,而是涉及業務梳理、內外部協同,以及整個產業生態鏈條的重塑。放眼國內,除了先天具備互聯網基因的新勢力車企,在既肇始于傳統汽車工業,又積極運用數字化來創新求變的企業當中,一汽-大眾是很好的一個典型。前不久,《中國汽車市場》雜志走訪了位于長春的一汽-大眾總部,與操盤整個一汽-大眾數字化變革的幕后團隊—— 管理服務部展開一場深刻研討。
“把數字化轉型的地基做好”
車企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過程,需要全面考慮技術、數據、人才和組織等方面的因素,尤其對于一汽-大眾這樣一家歷經三十余年發展,累計產銷超過2800萬輛的巨無霸企業,流程繁雜,部門眾多,要進行數字化革新,業內并沒有可供參考的范本,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一切都得在黑暗中摸索,“因為自己已經是走在了前列”。
一汽-大眾在2021年全面啟動全體系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之后,一直到2024年的這三年時間,管理服務部內部稱其為數字化轉型的“初創時代”。這一時期,一汽-大眾在數字化領域完成了多項從0到1的突破,構成了當前數字化核心能力的版圖,做好了數字化轉型的“地基”。作為一汽-大眾數字化轉型的牽頭部門,管理服務部是整場戰役中的參謀團,他們在最初就建立了“數字化來源于業務,并要服務于業務”的深刻認知,通過流程重塑引導業務變革與轉型,構建安全、高效的數字化平臺底座,推動覆蓋產品、生產、物流、銷售、用戶運營等全鏈路的數智化變革轉型。
在一汽-大眾看來,數字化轉型一定要結合企業自身特點,要因地制宜,基于現實,錨定業務,并且以“我”為主,因此,始終強調的是自身研發能力。“第三方公司都有自己對IT與業務的獨特理解,采用自己所熟悉的技術棧,所以互相兼容性并不好,數據相互不可能連通,也相互不可能調用。”管理服務部總監竇恒言解釋道:“如果把開發權完全交給第三方,很難用自身的力量去整合,因此,我們必須向阿里、騰訊這樣優秀的企業去學習,結合一汽-大眾的業務實踐,建立我們自己的研發能力。”
一汽-大眾管理服務部總監 竇恒言
在2024年7月25日,一汽-大眾自研的“研發效能平臺”和“一體化運維平臺”兩個項目,分別順利通過中國信通院開展的ITU DevOps國際標準評估、以及DevOps國內標準系統和工具標準發布管理模塊、自動化作業平臺模塊優秀級評估,代表一汽-大眾的相關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
傳統的大型企業組織架構經過長時間的運行和發展,非常容易形成部門間各自為戰的狀態,即部門中的每一個人只為部門單元負責,并不關心整體最終導向的結果,這種狀態很難適應當前市場競爭對企業高效運行的要求。
對此一汽-大眾充分借鑒“端到端”理念,利用“流程管理”去改變傳統的“部門管理”,去打破“部門墻”,讓流程把組織里的不同部門連接起來,讓業務流程沿著組織結構既縱向運行、又跨部門橫向運行。一汽-大眾基于APQC流程架構分類設計,最終形成17個流程域,將30個部門串聯起來,保證17個流程域共同為一個業務結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