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的某一天,小米發布了全新的Redmi Note 14系列手機,并給了我們一些眼花繚亂的數據和目標。現場邀請了京東的高層助陣,似乎要宣告一場科技與商業的盛宴。這場發布會上,小米不僅向我們展示了Note系列的十年“革新”之作,還告訴我們,他們與京東達成了“全渠道銷售額2000億”的合作目標。這一系列看似振奮人心的數字和目標背后,或許有點像是那些網絡營銷大師口中的“年入百萬”大餅,畫得很大,但我們不禁想問:到底這碗小米粥能不能喂飽這巨大的市場胃口呢?
首先,2000億的銷售目標,聽上去確實振奮人心,但細細想來,這個數字有點懸。對于小米來說,雖然目前依然占據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一席之地,但這幾年華為、蘋果甚至其他國產手機品牌的競爭愈發激烈。大家都在拼命升級技術,推出各種“Pro Max Ultra+”命名的手機,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品牌忠誠度卻越來越低。要實現這個三年2000億的銷售額,小米和京東真的要全力以赴,不過,也許最后實現的是一場硬碰硬的“拼多多大戰”。
接下來,發布會給我們帶來了Note 14 Pro系列的所謂“十年革新之作”。革新這個詞,從字面理解是要打破陳規、超越自我,但看完這個Note 14的配置表,總感覺革新這事兒在某些人眼里是給新瓶子裝一點點舊酒——然后再加點水。金剛架構是什么?聽起來是個令人畏懼的硬核黑科技,實際上就像是換了個“鐵布衫”的手機殼。防摔防水測試的確令人心安,但考慮到如今智能手機的主要用戶群體并不是天天攀巖的極限運動愛好者,我們不禁要問一句:為了1.8米跌落測試的通過,我們要付出多少銀子來買個比之前略微堅固的手機?
至于防水等級的大滿貫,IP66、IP68、IP69的各種認證齊活了,但誰會把一部手機扔進游泳池試驗它的防水性能呢?還是說我們日常真的會經常帶著手機去蹚水?或許這個功能更適合那些喜歡在淋浴時接電話的朋友們。實話說,大家關心的可能更多還是日常使用中的耐用性和流暢度,而不是它能不能在高壓水槍下繼續運轉。
再來看看那讓人眼花繚亂的三款機型和11個內存版本。我們可以理解廠商試圖覆蓋不同的用戶需求,但現在的手機發布會總是讓人感覺像進了配置大賣場:你要什么配置?多少內存?128GB夠不夠?不夠再加錢上256GB,甚至512GB。選擇太多,往往讓消費者產生一種選擇困難癥。對于一些“選擇困難星人”來說,面對這樣的版本分叉,只會讓他們想要默默關掉網頁,回到自己熟悉的那款舊手機里。
價格方面,1199元起,乍一聽挺親民,但當你細細算賬,挑選完合適的內存和配置版本后,價格瞬間就漲了上去。我們能否期待的是更多誠意,而不是這種“小米Plus Ultra Pro”們層層加價的套路?
最后,不得不說小米的野心確實不小,不僅瞄準了手機市場,還企圖通過智能硬件讓用戶享受到“人車家全生態”的未來智能生活。這一目標聽上去像是一場未來科技版的田園牧歌,但問題在于:我們真的準備好讓小米全面入駐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嗎?想到自己家里的電視、掃地機器人、智能音箱、冰箱甚至可能連門鎖都是小米的產品,消費者或許會有一絲緊張——畢竟,這是一家連手機跌落測試都要大書特書的公司。
總體來說,小米Note 14發布會給了我們許多值得思考的內容。從技術到銷售,從品牌到戰略,小米都在努力塑造一個“智能生態巨頭”的形象。只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這一鍋小米粥到底能煮得有多大、多香,還得看小米未來的真正創新,而不是止步于那些宣傳手冊里的“革新”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