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駿的巔峰時刻,也是家喻戶曉。
譬如在2017年,銷量直追100萬,比奇瑞還牛。
然而時過境遷,到達巔峰后的寶駿,卻開始急轉(zhuǎn)直下。
到了2023年,銷量僅為5.16萬,放在others里,都不起眼。
從紅極一時,到跌落神壇,只用短短幾年,寶駿的衰敗可謂又快又猛。
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從業(yè)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強調(diào),寶駿走了3步錯棋,以為是妙手,其實是苦手,已經(jīng)無力回天。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就是,定位錯了,跑再快也白搭
提及這點,寶駿也是接連走錯了2次。
第1次是,2017那會兒,就不該沖擊高端。
雖然彼時,國產(chǎn)車“沖高”很流行,但吉利長城都玩不轉(zhuǎn),寶駿就更癡心妄想了。
譬如,吉利長城都是開創(chuàng)了子品牌——領克與魏牌,一個有沃爾沃技術,一個有自研發(fā)動機。
即便如此,領克與魏牌現(xiàn)在都沒站穩(wěn)腳跟。
至于寶駿的做法就很幼稚了,換個車標與車名,原地就漲2-3萬,能成才怪。
所以,漲價后的新寶駿,開始直線下滑。
第2次是,在2018年,轉(zhuǎn)型新能源太飄了
雖然從事后諸葛的角度來看,早早搞新能源轉(zhuǎn)型,可以吃盡紅利。
如果只是搞電車,寶駿沒準就成了。
但不幸的是,寶駿搞電車的思路,是與高端路線并行的。
于是就很滑稽了,“高端+電車”的標簽疊加,跟寶駿根本不搭邊。
譬如,悅也、云朵這些不到4米的車,都要價10萬了。
有這個預算,我搞個4.6米的軒逸,亦或者4.8米的秦L,豈不更香?
所以,明明是“寶驢”,非要把自己當“寶馬”,消費者肯定不買賬。
其次就是,寶駿的基本盤,被比亞迪掏空了
雖然有人表示,寶駿只要回歸730等神車,就能力挽狂瀾。
但很不幸,這根本不可能。
因為,寶駿的基本盤,早就被比亞迪、吉利掏空,甚至被合資車蠶食。
畢竟,寶駿從一開始,走的就是五菱的路線,主打一個便宜。
但比亞迪挑起價格戰(zhàn)后,秦PLUS咔擦落到7萬,長安、吉利云集響應。
不僅如此,合資車也在硬跟,像軒逸落到6萬,凱美瑞落到13萬。
相比之下,寶駿的車型,瞬間就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