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一下,在不久的將來,你坐在桌前,輕輕一指,所有的工作都通過一鍵搞定,開啟腳本后,不但幫你處理文件,還能輕松搞定家務瑣事,甚至還可以為你調節房間的溫度,這并不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而是我們今天正在面對的技術進步,現實中,的普及似乎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盡管關于的討論熱火朝天,但讓大多數人真正使用它卻依然是個挑戰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一現象可以從微軟11推出的功能說起,這項功能在開發者大會上曝光后,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然而其隱私問題迅速引發了熱議,人們討論技術的更擔心個人隱私會不會在不知不覺間被監視,今天,讓我們從的爭議開始,逐步探索普及上的種種困境,以及未來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性
功能背后的構想
的設計理念,聽起來簡直像是為懶人量身定做的——它能自動截取用戶的屏幕活動,將其整理成時間線,方便你未來查找和回憶,用戶對于這個創意卻并沒有多少熱情,通過持續截屏來記錄所有操作,這就讓人心生恐懼:我所有的隱私都暴露在這個功能下了嗎?是不是在每一個無意的點擊中都被“監視”了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的設計盡管初衷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但細想后,許多用戶的第一反應卻是恐懼,從捕捉一張張有可能包含機密信息的截圖來看,這種理念的確有它的可疑之處,微軟對的推廣也面臨艱難的抉擇:既想提升用戶體驗,又不想讓用戶覺得自己像一個無形的“備胎”正在被監控
替代功能的挑戰與機遇
并不是微軟獨一無二的嘗試,許多產品也曾遭遇類似問題,想要將自己的技術落地卻屢屢受挫,很多用戶在享受帶來的便利后,最終還是寧愿選擇傳統方式完成工作,也許部分原因在于,并未解決他們心中的真正痛點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以為例,部分用戶首次體驗之后,發現其并不總能如他們預期般實現簡單、直觀的對話,雖然某些技術支持購物、查詢信息等場景上的應用確實走在前面,但對于更深層次問題的應對,多半還是以“智能助手”的方式存在,用戶使用的需求不止停留在基礎功能之上,他們希望技術能夠給予更多主動、智能的解決方案
由此可見,的確需要更加重視用戶需求,無論是還是其他技術,假如不能真正理解用戶的痛點、提供實打實的幫助,那么使用率只會停滯不前
隱私與信任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