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機遇:人工智能賦能傳媒發展
一、產能新驅動
二、體驗新升級
三、業態新前景
第二部分挑戰:人工智能催生多重風險
一、虛假信息引發信任危機
二、技術濫用破壞輿論生態
三、快速發展加劇治理憂慮
四、智能應用加大發展鴻溝
第三部分使命:堅持以人為本推動智能向善
一、加快智能驅動,提升媒體價值
二、立足善意使用,健全倫理規范
三、加強對話合作,完善全球治理
第四部分調查:全球新聞媒體人工智能認知及應用現狀
結語
編寫說明與致謝
參考文獻
從全球范圍看,媒體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我們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不斷實現突破,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①
——習近平
導言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廣泛應用,引發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熱潮,新聞媒體也再一次迎來變革發展的機遇??苹眯≌f中那個神秘的“技術奇點”正從想象走入現實,帶領人類進入一個充滿未知的嶄新時空。“智媒”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人工智能為新聞媒體行業帶來無限可能性,但正如之前歷次傳播技術革命一樣,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無法擺脫“科林格里奇困境”,新興技術的利弊在得到實踐檢驗之前,仍處于“黑箱”之中。
構建有效的治理機制,促進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2023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冻h》指出,人工智能治理攸關全人類命運,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在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多元挑戰的背景下,各國應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則,通過對話與合作凝聚共識,構建開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機制,促進人工智能技術造福于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等問題,《倡議》提出了“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等基本原則,為解決人工智能治理難題貢獻了中國方案。
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媒體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推動智能向善,新聞媒體應該如何履行職責使命?圍繞這些問題,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課題組以中、英、法三種語言面向全球新聞媒體機構開展問卷調查,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094份,受訪者來自53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報刊、廣電、通訊社、網站、移動應用服務商等。與此同時,課題組還廣泛走訪全球各大主流媒體、科技公司與科研院所,聚焦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媒體的機遇與挑戰、責任與使命開展深入調研?;谡{研數據及訪談結果,課題組進行了科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經過深入研究、反復研討,最終形成《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媒體的責任與使命》研究報告。
報告發現,全球新聞媒體整體上(66.0%)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對行業的影響持積極態度,多數媒體(67.6%)已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變化,超半數媒體(51.2%)已開始應用人工智能。媒體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期待主要聚焦于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74.6%)與生產效率(74.4%)等,同時警惕人工智能帶來的“新聞線索和素材失真失準”(76.4%)等可信度風險。多數新聞媒體(85.6%)認為需要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加強監管。
報告認為,人工智能給新聞媒體的發展帶來產能新驅動,從內容的采集、生產、分發、評估等環節促生了媒體新質生產力;賦予媒體及其消費者超越時空、虛實融合、人機交流的體驗新升級;開創了萬物媒介化、媒體平臺化、產業數智化的新興業態。
報告提出,人工智能的不確定因素及其濫用惡用,催生了多重風險挑戰。虛假信息在規模、形態和傳播路徑上不斷升級,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真實性危機;技術的自身局限與使用者的私利訴求產生“合謀”,污染了輿論生態,對個體認知和社會輿論造成負面影響,并加重了國際層面的信息對抗;廣泛存在的價值爭議和倫理困境,令人工智能在發展與治理中陷入“兩難”;“智能鴻溝”或將進一步拉大人際、城鄉和南北差距,助長技術霸權,加劇全球發展失衡。
報告提議,新聞媒體需肩負社會責任使命,堅持“以人為本”,推動“智能向善”,從加快智能驅動、提升媒體價值,立足善意使用、健全倫理規范,加強對話合作、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堅守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責任與使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世界匯聚強大的媒體力量。
第一部分機遇:人工智能賦能傳媒發展
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契機,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發揮人工智能作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②
——習近平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③在新聞媒體領域,智能“涌現”與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共同點燃了新一輪媒介革命的引擎。透過徐徐拉開的人工智能變革大幕,我們看到,新聞媒體正迎來產能新驅動、體驗新升級、業態新前景的良好機遇。
一、產能新驅動
當今,人工智能迎來爆發式增長,算法推薦、語音交互、知識問答、圖像生成等技術應用不斷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熱潮蔓延全球。2022年底,美國OpenAI公司研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橫空出世;2024年,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再度驚艷世界;近來,OpenAI推出最新o1模型、快手“可靈”入局文生視頻賽道、Kimi大模型助手更新支持到200萬字超長文本分析……多模態及垂直領域大模型不斷在世界各地涌現,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
人工智能技術“井噴式”發展為新聞媒體提供了新的產能驅動。眾多媒體紛紛把握這一技術先機,爭做人工智能“早鳥”。新華社課題組調查顯示,目前全球已有10.2%的媒體機構全面擁抱人工智能,在機構層面設立了相應機制,由上而下地將人工智能引入生產流程;41.0%的媒體機構正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鼓勵和支持部分新聞業務板塊試用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新聞媒體促生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量。
1.聚合信息,豐富來源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精準的搜索引擎、分析引擎和可視化組件,自動收集背景信息,推薦消息來源和線人,進行消息源驗證和核查,為采編人員提供更具價值的新聞線索和多元觀察視角。
新華社研發的“新聞雷達(NewsRadar)”,能夠自動預警突發事件,并根據事件性質和規模預測事件熱度;BBC研發的新聞聚合和內容抽取系統“榨汁機(Juicer)”,能夠自動抓取全球免費新聞網站的內容,利用人工智能將新聞分類、貼標簽,為記者提供新聞素材和選題參考;《紐約時報》開發的數據分析機器人“Blossomblot”,通過對社交平臺上推送文章的分析,預測適宜在社交平臺上傳播的信息,幫助打造“爆款”內容;美聯社推出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多模態搜索平臺,用戶可以通過語義搜索更容易地找到符合條件的照片和視頻,為豐富新聞媒體的信息來源提供幫助。
2.輔助生產,優化品質
在新聞生產環節,智能創作平臺以“知識服務+AI”的方式,為媒體從業者提供更多的知識輔助與支撐;寫作機器人、AI創作助手等技術應用,能完成語音轉文字、自動剪輯、字幕生成、智能配樂、自動翻譯、文本圖片轉視頻等一系列工作任務。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讓媒體人從大量重復瑣碎的人工勞動中解放出來,專注于內容創新創意。
新華社自主打造可控、可靠、多智能體融合生產引擎“新華新語”,在內容核查、虛假信息鑒別、智能態勢分析、知識增強的智能策劃、視覺增強的智能創作等方面表現突出。人民日報推出的“創作大腦AI+”平臺,集納了近20款智能工具,可及時制作、快速生成多模態新媒體產品,一站式完成采訪、拍攝、直播、剪輯、發布等全流程工作;全息采錄眼鏡支持實時人臉識別、AI語音互動、實時直播流發起等多種功能。在垂直報道領域,針對各類細分行業的專業模型也不斷涌現。彭博社是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在金融領域應用的開拓者,其開發的Bloomberg GPT TM語言模型專門針對各種金融數據進行訓練,為進一步優化金融信息服務打開了新空間。
課題組調查顯示,在應用場景上,媒體機構有組織探索較多的前三個方向是:
1.輔助編輯,如事實核查、語音轉文字、配字幕、翻譯等;
2.創作內容,如生成摘要、制作圖表海報、數字主播配音等;
3.策劃選題或草擬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