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作為我國現代出版史上規模最大的學術翻譯工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迎來了完成1000種出版的里程碑時刻,備受業界關注。從1981年開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開始出版,在40多年的歲月里不曾停歇。“漢譯名著”滋養了幾代學人和無數讀者。
正在舉辦的2024天府書展上,商務印書館舉辦了一場“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000種對談會。會議邀請到四川大學教授熊林與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陳小文展開對談。對談中兩人提到,當下人工智能已被應用于翻譯工作中。在可以把原文一鍵翻譯成中文的情況下,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漢譯名著?
分享會現場
陳小文
熊林
“漢譯名著”是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是對我們自身文化的建構
四川大學哲學教授熊林是深受“漢譯名著”精神哺育過的學人之一。從學生時代開始結識“漢譯名著”起,熊林在求學、研究和教學過程中都深受“漢譯名著”的助益。他認為,學術翻譯涉及對自己文化本身的某種塑造。與人工智能機器翻譯不同,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而是攜帶自己的世界,與作者的世界進行相遇,是情感的投入和一定意義上的生命交付,體現著譯者的創造性,這是機器做不到的。從這個角度講,“漢譯名著”實際上是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是對我們自身文化的建構。從這個意義上講,1000種“漢譯名著”的翻譯出版,聚焦的不僅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的經典,也是對每一個時代前沿的追蹤。
熊林教授從“漢譯名著”的作者,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學術譯者。近些年來,他以權威精校古希臘文本(牛津古典本)為底本,正以一己之力重新翻譯《柏拉圖全集》。從2018年至今,6年時間已完成翻譯并出版第一批16種。在本次分享會上,熊林教授建議學界、出版界要加強對中世紀經典著作的整理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