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對文科不太感興趣,高一時很多文科作業都直接扔給AI了。”一位在讀高二的學生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經歷。“平常寫作很好,一到考試作文就寫不出來。”一位困惑的初中老師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這些學生“借腦”了AI。
當人們的關注焦點還停留在大學生用AI寫論文的利與弊時,“AI+作業”卻提前一步進入了中學課堂,一些在“互聯網+”時代出生的中學生已經無縫連接到了“AI+”,“AI+作業”逐漸呈現低齡化趨勢。
那么,“AI+作業”究竟是幫手還是槍手?AI技術究竟對教育“有利還是有弊”?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采訪了相關教育專家。
【幫手?扼殺創造力?】
記者在網上搜索“AI作業”關鍵詞,就會立馬跳出來很多相關軟件,比如“AI智能寫作”“AI智能文章生成器”等等。一些高中生表示,只要會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簡單好用的AI“作業幫手”。
這不禁讓人想問:“AI+作業”是否成了又一個“拍照搜題”軟件?兩三年前,不少中小學生遇到難題就打開手機攝像頭“拍照出答案”,但一到考試就“露餡”,不光影響了學生自身的成績和思考能力,也給教師和家長對孩子學習情況的及時了解,出了一道難題。對此,教育部曾要求這些軟件下線整改,許多軟件更新了需要實名認證的“家長模式”,以此來限制學生過度依賴搜題功能。
然而,搜題用的“攝像頭”蓋住了,AI平臺的“聊天框”卻也開始逐漸向學生的作業本“滲透”。不同的是,以前學生使用“拍照搜題”更多是用在理科學習時,而AI與作業相遇后,很多學生似乎找到了“秒出”文科作業答案的神器。
對此,一些家長表現出了擔憂:“用AI,豈不是讓孩子學習過程中都不用自己思考了?”“AI+作業,會成為孩子的‘偷懶神器’嗎?”“我覺得孩子還是應該穩扎穩打地學。”……
身處技術時代,借助AI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學生提高效率,但看到學生頻繁使用搜索引擎或AI搜題,不禁要問:AI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否會重蹈搜題軟件的覆轍?
【與其堵,不如疏】
與家長擔憂不同的是,老師們對“AI+作業”的看法似乎更寬容。
不少專家表示,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面對新技術一味地“堵”是不明智的。AI是現在以及未來的關鍵技術,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小學生,都應該鼓勵他們多接觸,多了解。
上海市繼光初級中學校長明潔認為,教育環節避免不了AI技術的影響,AI大模型目前可以作為各種知識和信息的壓縮和檢索工具,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新渠道,我們應該嘗試把它看作學習的助手,但不能代替老師傳授知識,更不能替代學生寫作業。
其實,在教學和作業中科學運用AI,有不少正向的作用。復興高級中學語文教師袁立薇告訴記者,學校布置的朗讀作業,就是利用AI去評價和打分。“同學們對此反響很好,AI結合語調、語速、情感進行評價,很客觀,也很有說服力。”
對于用“AI”寫作文的影響,復興高級中學曾經做過一次實驗:在眾多作文范文中混入一篇用CHATGPT寫的作文,讓學生來閱讀和評析。結果,同學們普遍認為這篇雖然寫得不錯,但不是最好的。袁立薇老師表示,AI生成的文本邏輯性比較強,對提升寫作時邏輯性的嚴密有幫助;但同學們也覺得AI的文章缺少“人情味”,缺乏自己的特色,尤其缺乏語言表達上的個性特點。
也就是說,可以借助AI作為學習工具,如果完全依靠它,甚至依賴它,使用AI后只進行簡單的“復制黏貼”,那么久而久之便會缺少自己獨立的思考。
袁立薇表示,“AI+作業”并不是洪水猛獸,它到底是幫手還是槍手,關鍵在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學會了如何更加科學地使用AI,評價AI寫作業“有利有弊”還是要看如何利用這種工具。
【評價應更注重過程】
如何引導學生科學使用AI,需要老師從各方面努力。明潔校長表示,老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雖然AI可以提供無限的信息和數據,但是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篩選、解釋和應用這些信息。當引導學生使用AI來輔助學習時,要強調學術誠信和原創的重要性,體現自己的思考和創造力。
事實上,一些同學在與AI互動數次后,開始了“去AI化”。他們經過最初的好奇之后,現在不會再照搬AI生成的答案,而是從中找出值得學習和借鑒的部分作為自己的素材積累,“老師也引導過我們,要取其精華,而不是全部照搬AI給的東西”。
在AI時代,我們如何評價學生的努力和進步?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也需要重新考量——更加關注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因為,科學使用AI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反思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鍛煉。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自我反思,幫助他們識別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挑戰。通過這樣的教育實踐,學生們不僅能養成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也能構建持續學習和自我完善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