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為主線,以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正在汽車產業全面鋪開。
4 月18 日,長安汽車對外發布2023 年財報。2023年,長安汽車銷量255.3 萬輛,創近6 年新高;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47.4 萬輛,同比增長74.8%;自主品牌海外銷量23.6 萬輛,同比增長39.2%。財務指標方面,去年全年營業收入1512.98 億元,歸母凈利潤113.27 億元。今年一季度,長安汽車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和自主品牌海外銷量同比均實現穩健增長。
憑借一以貫之的創新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創新實踐,長安汽車正在進入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規模+效益+價值創造”高質量發展良性循環。而這,也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和真諦所在。
一入車圈四十載
三次創業立潮頭
40 年風起云涌,40 年百舸爭流。
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過往的40 年,是從初出茅廬到羽翼漸豐的40 年;是產銷規模從小到大、研發勢力由弱漸強,從默默無聞到逐漸實現引領的40 年;是開放合作與自主創新齊頭并進、收獲頗豐的40 年;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向全球全面展示和傳遞“中國品牌”“中國智造”“中國創新”“中國方案”優勢的40 年。40年來,中國汽車強勢崛起,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佳注腳。
40 年前,長安汽車正式進入汽車領域。在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大潮下,歷經三次創業,成為活躍在全球舞臺的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佼佼者。1984 年,長安汽車生產出中國第一批小型汽車,正式進入汽車領域;2003 年,長安汽車成立意大利設計中心,開啟全球研發布局;2009年,長安汽車一躍成為中國汽車四大集團之一;2010 年,長安系中國品牌汽車銷量累計突破500 萬輛;2014 年,長安系中國品牌汽車銷量累計突破1000 萬輛;2021 年,長安系中國品牌汽車銷量累計突破2000 萬輛;2023 年,長安汽車收獲了2500 萬用戶的信賴與認可。
40 年收獲的碩果來之不易。正如長安汽車副總裁王孝飛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所言:“回望長安汽車造車的40 年,在堅守創新初心的過程中,每一次戰略規劃、每一次創業,都體現了長安汽車的前瞻格局和對產業發展趨勢、市場走向的精準判斷和把握。”
當下,長安汽車正處于第三次創業的關鍵落實階段。新能源已然成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核心發力點,智能化則是差異化競爭力的重要元素,海外市場已成為未來的確定性增量,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正迎來歷史性機遇,打造全球化品牌、成長為世界級品牌也成為包括長安汽車在內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集體愿景”。
在永續創新中
構筑長安汽車新質生產力
從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到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全面重塑體系能力;從新能源“香格里拉”計劃的深入推進,到阿維塔、深藍、長安啟源三大智能電動品牌布局的日漸清晰;從深耕“三電”核心技術,到智能化“北斗天樞”計劃取得新突破;從開啟“海納百川”計劃深度布局全球市場,到海外銷量持續攀升……無一不是長安汽車以創新為根本,踐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佳詮釋。
在重慶市渝北區,長安汽車新建成的數智工廠已經進入緊張的試生產階段。從工廠啟動建設到試生產,用時僅11個月。
這座全新的智能、低碳、高效工廠,全面匹配長安汽車轉型升級戰略。據了解,在沖壓、焊接、涂裝、總裝四大傳統汽車制造工藝環節的基礎上,還拓展了數字化軟件封測工藝、新能源電池PACK 工藝、車身一體化壓鑄、CTV 等工藝,形成了七大先進制造工藝。
采訪中,王孝飛向記者透露,長安數智工廠構建了統一數字化底座+云化應用等先進技術方案,布局智能生產、智能調度、智慧物流、智能倉儲等16類智能制造場景,應用整車軟件一體封測等尖端技術40 余項。實現了“黑燈工廠”,部分關鍵制造工藝自動化率已達100%。
“新質生產力的‘新’就是創新,‘質’就是質優。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通過科技創新和應用,實現行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王孝飛說,“在持續創新中,長安汽車將自身逐步打造成效率更高、體系能力更強、產品質量更優、成本控制優勢更突出、可持續發展更具韌性的,具備新質生產力特質的企業。”
創新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鮮明底色,永續創新也是“百年長安”堅守如一的精神。在當下步步為營的技術創新中,長安汽車也收獲了累累碩果。新能源和智能化是當下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方向和趨勢,2023 年,圍繞新能源、智能化展開的長安汽車技術創新戰略也相繼高效落地。
在新能源、電動化領域,“香格里拉”計劃躍上新臺階,品牌進一步向新向上,構建形成阿維塔、深藍、長安啟源三大智能電動品牌布局,立足全球三大品牌定位,奠定堅實的未來全球競爭格局;深耕“三電”核心技術,長安汽車已累
計掌握核心技術400 余項。行業首發的長安原力超集電驅,實現工況效率高于行業6個百分點,成本降低15%;在電池領域,長安汽車已掌握核心技術180 余項,發布了電池品牌“金鐘罩”,打造iBC 數字電池管家,并推出微核高頻脈沖加熱、新一代電池集成、新型高效熱管理等行業領先技術。長安汽車在電池上運用的軍工標準新型隔熱材料,隔熱性能較行業水平提升30%,使用溫度比常規材料提升200℃以上,為客戶帶來“長壽命”“真安全”“超高效”“快補能”的體驗。
在智能化領域,長安汽車堅持“無智能,不長安;無科技,不長安”,充分利用“六國十地”全球協同研發布局資源,“北斗天樞”計劃取得新突破技術成果不斷涌現,自主掌握、行業首發了APA7.0 等關鍵技術30余項。截至目前,長安汽車已經累計掌握了1500余項核心技術。在2023 年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長安汽車的研發實力評分再次名列行業第一,已累計7 屆14 年名列行業第一;2023 年,累計新增專利5739 件,平均每天新增專利達16件,在智能化領域專利公開量排名行業第一;主導發布外部標準55項,完成了3 項國際標準立項,成為首個主導制定ITU 系列國際標準的中國車企。
在以創新思路積極優化產業布局層面,長安汽車與寧德時代共同成立時代長安動力電池公司,并下線首款標準化電芯,制造工藝和電芯性能全球領先。同時,與贛鋒鋰業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是長安汽車為實現下一代動力電池全球領先的重要舉措。
合作模式的創新,也是助力長安汽車釋放新質生產力特質的關鍵。比如在補能領域,長安汽車采取多路徑、立體式拓展“充補能”方式,積極推進大功率充電等新技術運用,加強與蔚來換電業務合作,構建共創共享、互利互惠的可持續產業生態。在智能化領域,長安汽車以構建全球領先的全棧可控智能化核心能力為目標,與地平線攜手成立長線智能,與華為強強聯合共同打造提供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的新公司。同時,持續加強跨界合作,與全球30 余家優勢企業開展戰略協同,聚力高價值技術攻關,全力構建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交互三大領域核心競爭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對此,長安汽車以全球化思維打造了頗具特色的創新人才隊伍:引進全球頂級造型設計大師、大眾集團前副總裁克勞斯等50 余位世界級大咖,打造形成來自全球25 個國家835人的國際化造型設計團隊;圍繞智能化、新能源等核心領域,構建長安科技等17 家科技公司,以及先進電池研究院等16 個技術研究、產品開發中心,已形成來自全球30 個國家和地區、1.8 萬余人技術研發團隊。
以創新為驅動,長安汽車打造的新質生產力“ 長安范本”,不僅為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充沛動力,也為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區域產業集群的同頻共進做出了突出貢獻。
2023 年,長安汽車形成新能源整車產能85萬輛、電驅系統45萬套、電控系統30萬套的具備新質生產力特質的產能布局,全年采購金額突破1300億元,同比增長28%,實現連續5年正增長,帶動全產業鏈100余萬人就業,累計貢獻稅收176億元。
在重慶加速構建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萬億級產業集群的進程中,長安汽車發揮著鏈長企業的重要帶頭作用,以新質生產力全力推進產業鏈轉型升級。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先行先試示范層面,目前重慶市新能源充電站數量累計達到近3000 座,充電樁累計建成22萬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站139 個,公共快充樁561 個,已基本覆蓋高速公路服務區快速補能場景。重慶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累計改造車路協同道路雙向730余公里,實現直聯車輛5000余輛,長安汽車等企業已在渝累計測試里程超過250 萬公里,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聚勢蓄能 乘勢而上
鍛造創新高效價值鏈
作為部署落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元年,持續壯大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鍛造創新高效創新鏈、價值鏈,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為此,2024 年長安汽車重點聚焦“五大新躍遷”,從戰略推進、產品布局、科技創新、產業生態、客戶運營全方位強化價值鏈、生態鏈的競爭力。
“今年,我們將重點圍繞‘五大新躍遷’,全面塑造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長安汽車新質生產力’。”王孝飛說。據他介紹,“五大新躍遷”具體如下:首先,以戰略為牽引,實現轉型升級新躍遷,大力推進“新汽車 新生態”戰略,計劃到2030 年累計投入2000 億元,新增1 萬余人的科技創新團隊,推出搭載長安汽車基于軟件定義汽車打造的SDA 平臺架構產品—— 長安啟源E07,與全球合作伙伴攜手,成為新汽車科技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商,共同打造共享、共建、共贏的科技生態。第二,優化產品布局,實現品牌提升新躍遷。以產品為主線,推動長安引力、長安啟源、深藍汽車、阿維塔、長安凱程五大業務品牌共同發力,構建差異化的品牌價值,以不同定位滿足不同細分人群的個性化需求。第三,強化科技創新,實現技術引領新躍遷。堅持每年研發投入占比不低于收入的5%,推動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其中在新動力領域,構建成本領先、安全可靠、低碳高效三大核心競爭力,快速突破低溫電芯、快充補能等技術難點,打造超低能耗、超高環境適應性、超快補能的長板標簽;在智能化領域,基于不同品牌,打造差異化的智能標簽。同時,聚焦高價值、用戶強感知領域,構建智能駕駛、智能交互、智能車控、數字生態四大智能化核心競爭力,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智能化體驗全球領先;在設計方面,打造“超世界一流”的造型能力。用技術、流程等科學的工具方法來定義設計;建立定義、設計、工程化的協同機制,讓用戶需求與設計理念直通直聯、更加契合。第四,構建產業生態,實現發展共贏新躍遷。聚焦下一代動力電池布局,堅持技術自主研發和資本合作同向發力,整合全球資源,實現全球領先;在智能化領域,堅持自主與合作兩端發力,進一步發揮長安科技、長線智能、軟件科技等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操作系統、控制器等核心能力突破,掌握全棧可控能力;在前瞻領域,持續開展長安AI 大模型研發應用,快速迭代算法模型,提升AI 算力,塑造新的競爭優勢。第五,推進客戶經營,實現服務體驗新躍遷。堅持客戶“一號工程”,將客戶經營打造成長安各品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構建“全球、全品牌、全價值鏈”的客戶服務能力。從高效解決問題,向主動為客戶創造價值、提升體驗轉變。同時堅持“長安出海,服務先行”,快速拓展海外“一號工程”,為全球客戶提供一致的服務標準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