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五菱星光共創版雙車齊發,震撼上市!新車提供純電、插混兩種動力形式。
作為天輿架構D平臺首款超A級雙動力車型,五菱星光插混率先吹響號角,上市至今銷量突破52000輛,躋身15萬內插電式混動轎車榜前3。
總有星光在路上!五菱致力為用戶提供極致“質價比”的產品,基于強有力的架構平臺和技術儲備,伴隨共創版雙車上市,五菱星光正式完成了雙動力產品布局,帶給用戶從城市到遠途出行的多樣化選擇。
車展期間,產品創新中心/產品營銷中心總經理趙奕凡、智能平臺首席技術官邵杰、驅動平臺首席技術官黃元毅、五菱品牌與市場總監思行共同與媒體進行了深度交流。
交流期間,產品創新中心/產品營銷中心總經理趙奕凡表示,我們會在技術層面,不停的強調自己的技術能力,夯實自己的技術基礎,進一步提高品牌的溢價。
以下為訪談實錄:
思行:各位朋友們早上好,先和大家自我介紹一下,我是思行,負責五菱市場的工作,介紹一下各位領導。第一位是產品創業中心和營銷中心的總經理趙奕凡總,首席技術官,剛才發布會上聊的天輿架構的底盤,主要就是黃首席負責,智能平臺首席技術官,去年的神煉電池和今天和大家見面的2C快充都是邵杰來負責的。
剛才的價格已經發布了,價格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趙總在柳州飛過來之前給我打電話說,先不要著急做,我打個飛滴過來,給你說一下新的價格,這個價格昨天下午改的。
趙奕凡:這家企業定價格,都是兩分鐘就改變一次。
思行:7.98萬-10.28萬元價格區間,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接下來的時間,留給三位總經理和首席,大家主要問他們,核心能力都在三位手上。
媒體:技術層面看到了五菱有神煉電池、天輿架構,也是技術方面新的突破,現在市場上更多的是智能化,我想問一下智能化路徑上,五菱后續會怎么做?針對于星光,在營銷方面后續有哪些舉措?同時會做哪些拉動用戶的工作?
趙奕凡:現在智能化發布的時候分兩個品牌,一個是五菱品牌,一個是寶駿品牌,實際上天輿架構的體系會共同賦能這兩個品牌,是整個企業的技術架構。
那在在智能這一塊,有一個靈眸智駕,對于寶駿是用的雙目,類似和大疆合作的系統,我們現在是單目的攝象頭,現在五菱汽車是單目攝象頭,更多會走實用性,質價比的路線,寶駿更多是智能化質駕比路線。針對兩個不同人群做不同的等級分類。
所以我們會根據五菱和寶駿品牌的定位,去做不同的技術賦能。
媒體:了解一下隨著星光一系列產品的上市,后續在營銷方面有哪些工作要做,圍繞用戶做,有哪那些工作?
思行:后續會把純電作為核心的產品做整體的營銷,大的方向還是產品力上的優勢,會重點突出讓大家理解和了解,參觀工廠等等,更多是想通過大家實地的參觀,更多的傳遞給用戶,繽果產品有大量用戶群體,也會邀請這些用戶一起深刻地了解技術和產品上的能力,大方向是這樣的。
趙奕凡:在星光,我們叫做星光共創版,可以做一個劇透,去年11月份上市,在今年的現在推出了星光共創版。后面將要推出繽果的共創版等一系列的共創版出來。
共創版是什么呢?叫做與您共創,星光5.2萬用戶使用過程中,會進行一些直連,我們的新一代開發時,在去年底從公司來說項目還是OP了,后面發現用戶對于充電時間的需求、動力的需求、造型的需求,整個尾部的趨勢比較拖大,包括轉向燈比較小,結合用戶需求,也是聯動技術中心做了快速的改變。
舉個例子,我們整個車尾把保險杠做了更新,黑邊顯的不那么累贅。充電時間和其他競品差不多的30%—80%,30分鐘時間,通過對電解液的改質,升到15分鐘,并且第三方媒體公測來看,這個級別充電非常快的一個存在。
除此之外,可以看到很多用戶抱怨,最高車速用不用的到無所謂,但是一定要有。最高車速進行了升級,從最早開發的100千瓦,最終上市升級到了150千瓦。同樣PH1最早只有150公里/小時,到現在是185公里/小時,所有對產品的改進都是從用戶中來的,所以叫做與您共創版本。
今年一系列迭代開發,繼續秉持共創理念,開發更多好的產品,與用戶共創。
我個人開了實驗車跑了一趟高速,我覺得沒有ADS不行,所以我要求一定要開發出來,星光就是與您共創的成功。
媒體:看到開年李總來了以后,叫五菱要告別神車時代,我們印象中的五菱制造了很多神車,這些神車火了以后,從巔峰衰落的比較快,告別神車時代以后怎么走,怎么思考,請趙總給我們回答一下謝謝!
趙奕凡:確實在今年總經理新春寄語來看,是非常卷的時代,對于公司應對卷的時代,叫做天下武裝為快不破。以往都是一個神車的概念,無論是微光、宏光、之光,三光已經是深入人心了,但是到目前為止,乘用車時代里面,我們提出來了天下武裝為快不破,以架構為基礎,以體驗為核心。天輿架構目前在公司布局了四大平臺,包括S、M、L、D平臺,D平臺就是一車雙動力的平臺,針對四個平臺,引申出非常多的車型。
星光的2023-2024款推出時間大概不到半年時間,得益于在架構上的深耕。什么叫做以體驗為核心呢?當車子投放到市場里,用戶對車子有更多訴求出來,如何在短期盡快滿足一個用戶的需求,而不是重新造一款車,未來會圍繞單一爆品的思維持續打磨一款好產品應對市場的卷。
媒體:第一個關于技術的問題,剛剛發布的雙動力產品,價格上沒有對手。其實只要有實體的零部件就一定有成本,不可能無限降低,從五菱的角度,本身通過很大的量從供應商拿到更低的價格之外,從技術的維度,從其他模塊技術研發的維度,用哪些方式達成更低的成本,從而實現我們極低的指導價格,能不能舉幾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