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田汽車宣布將與合作伙伴在加拿大投資110億美元建立一座電動汽車中心。
該中心旨在構建一個“綜合性的電動汽車價值鏈”,涵蓋從生產到配套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據悉,項目將在汽車裝配設施、電池工廠、以及全電車輛和燃料電池車輛設施等方面進行重點投資。
本田汽車公司總裁預估,到 2028 年,埃利斯頓將開始運營一家工廠,每年生產多達 24 萬輛電動汽車,以及一家產能為 36 GWh 的電池生產工廠。
此前,本田在中國市場只有燁系列和E:N系列共計7款純電車投入市場。
相比如中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的巨大曝光度和銷量,本田的純電車輛鮮為人知,銷售低迷。
面對中國異常火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本田參與度并不高,沒有分享到一杯羹。
隨著本田在加拿大投資110億美元建立電動汽車中心,意味著本田正式改變賽道,將業務發展重心由混動、氫能轉為電動賽道。
由此,中日汽車將在同賽道對決重新對決。
其實,中日汽車行業早就進行了一次對決,日本完敗,對決的層面是國家層面,爭奪的焦點是新能源汽車發展路線。
第一輪對決:
日本氫能驅動VS中美電能驅動。
發展綠色能源汽車是大家公認的趨勢和目標,在路線選擇上,存在氫能驅動和電能驅動兩條路線。
嚴格而言,氫能才是真正的純綠色能源;電能很多是火電,實質上只是換個地方污染,風電、太陽能屬于垃圾電,具有不可控不可預見以及難以回收的特點,一般國家難以駕馭。
基于此預判,日本押寶氫能。
得益于對氫能研究的先入優勢,日本在氫能領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專利,且大部分的專利都集中在氫能的應用端。
按照日本的設想,以后世界普及氫能汽車后,要么收取巨額的專利費獲取利潤,要么通過專利卡競爭對手脖子,相當完美。
而對于氫能生產、儲存和運輸等領域,投入大,利潤低,小日本則主動放棄,想等著其他國家攻克此等環節后搭便車。
殊不知,正是這種挑肥揀瘦的小聰明,導致日本“氫能驅動”路線失敗。
氫能很好,但中美選擇了電能驅動。
面對日本的明牌,中美作為最大的汽車市場,放棄氫能驅動,投奔電能驅動路線。不帶日本玩了。
如今,美國有特斯拉,中國有比亞迪蔚小理等群狼猛虎。
純電市場火爆,留下日本在風中凌亂。
如果小日本不想著吃獨食,氫能可能會在中國發展起來。如果小日本挑肥揀瘦,將氫能從制造,存儲、運輸到應用全鏈條打通,也不會如此被動。起碼可以自己支一個臺和中美對唱。
如今,其基礎供給板塊沒有攻克商業化,想跟中美硬剛,也沒有時間了。
第一輪對決,日本完敗。
第二輪對決:
回歸電能,本田倒逼中國企業
隨著本田中國純電新能源車發布以及加拿大純電產業工廠建立,宣告本田回歸純電新能源賽道,將正面硬剛中國車企。
為了彌補本田在智能化的短板,本田宣布與華為在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車機互聯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
華為的賦能將極大增強本田汽車的競爭力,考慮到本田原有的產品優勢以及眾多的日系擁躉者,本田的反擊不可不防。
最為重要一點,國內眾多新能源車企還處于虧損狀態,這種狀態如何應對老牌玩家,不禁讓人擔心。
2023年,蔚來汽車實現營收556.18億元,毛利率同比下滑4.9個百分點,凈虧損進一步擴大43.5%至207.2億元。
2023年小鵬汽車實現營收306.8億元,同比增長14.2%;凈虧損為103.8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13.6%;全年汽車毛利率為-1.6%。
這些尚未能自我造血,還依靠股東和融資續命的企業,將會受到第一波沖擊。
但中國軍團也不是吃素的,比亞迪、吉利、長城作為新能源汽車第一梯隊,聯合傳統國企,將組成堅實防線,鹿死誰手,拭目以待。
中日汽車終有一戰。
但愿也相信通過這一戰,讓日本再一次失去30年。